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

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 蔡昉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1.40
折扣购买: 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
ISBN: 9787521753592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和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减贫等。 著有《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论纲》《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从警钟长鸣到紧迫挑战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发展正在经历一个 关键的转折,即人口总量达到峰值,随后常态化地转入 负增长。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层面,对 经济增长来说,人口增长既是舵也是锚。说它是舵,是 因为在特定的人口转变阶段,人口的动态和结构为经济 增长的方向设定了既定的路径,只要把体制和激励搞对 ,经济增长终究可以在这个路径上推进。说它是锚,是 因为人口增长为宏观经济确定了基准,即使宏观经济遭 遇周期性波动,因一时的扰动处于下行态势,经济增长 也尚有机会回归既往的轨道。 然而,一旦人口转变进入一个不同的阶段,特别是 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经济增长路径就可能改变,短期的 扰动也可能成为新常态。例如,人口总体或者特定年龄 组的变化趋势—从增长变为缩减,就意味着人口总体或 局部的增长率发生符号从正数到零及至负数的变化。相 应地,经济发展阶段也必然转向另一种格局, 经济增长的稳态也将发生变化。本章将描述中国人 口的转折性变化,阐释其背后的政策含义。 人口趋势:普查、预测和现实 近年来,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大众对人口的认知也因披露和更新的有关人口发展数 据而不断刷新。2007年,权威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提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 1.8左右,按照这 个生育率水平来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 2033年前后 达到峰值,届时人口总量为 15亿左右。 联合国于 2019年主要依据中国官方提供的数据和参数,根据 1.6 ~1.7的总和生育率假设进行了一次预测,把中国人口 总量达到峰值的年份提前到 2025—2030年期间。 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适龄 阶段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不难理解,在一位女性或一 对夫妻至少生育两个孩子的情况下,人口才能保持增长 。因此,考虑一些统计因素后,人口学家把 2.1这个水 平设定为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既然我在前面提到的 人口预测所依据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低于更替水平,那么 经过一个增长的惯性期后,人口总量必然达到峰值,进 而转为负增长。可见,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什么时候达 到峰值,关键在于对总和生育率的估算和判定。 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降低 到 2.1以下。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人们对此均没 有什么争议。对于那以后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则既没有 正式发布的信息,在理论和政策讨论中也缺乏共识。尤 其是对于进入 21世纪以来的总和生育率究竟处在什么 水平,人们常常做出大相径庭的判断。根据 2000年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总和生育率 为 1.22;根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 ,计算得出的总和生育率为 1.19。很多学者在对普查 统计的数据进行一定的误差修正后,计算得出的总和生 育率为 1.4~1.5。但是,正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和联合国预测的依据所表明的,官方认可的总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 “中国好书”获奖作者、经济学家蔡昉解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话题 人口负增长时代下的政府政策、企业抉择和个人机会 解读如何转危为机,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恰恰带来改革红利应运而生的机遇 深刻认识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比于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变量,人口是一个更为综合、全方位且纲举目张的变化因素。抓住人口变化就可以获得主动权,在微观上把握先机,在宏观上下好先手棋。 解读发展阶段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前瞻经济发展的机遇 : 认识到新的挑战所在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看到这些新挑战各自蕴含的新机遇,找准应对挑战的适当政策工具及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抓手,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掌握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把握正在发生的大趋势: 政府的职能在于营造必要环境、基础信号和适当激励,使经济发展方向与大趋势保持一致;企业则需要把变化的趋势转化为投资方向、赢利机会和发展方式;至于家庭和个人,则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借助这个发展大势,提高劳动收入、扩大财富积累、增强社会流动和实现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