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精华本)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精华本)
作者: 姜鹏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精华本)
ISBN: 9787208137332

作者简介

姜鹏,浙江宁海人。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史学、《资治通鉴》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帝王教科书: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同名书籍均已出版),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另著有学术专著《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等。

内容简介

君子慎独 一、密室自律:杨震拒金的启示 中国传统修身理念中有一个****的词汇:慎 独。《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都阐述过这 个概念(这两篇文字在宋代以后,与《论语》《孟子 》合在一起,被称作《四书》)。经过宋代学者朱熹 (1130一1200)及其后学的诠释,“慎独”的含义** 丰富,也可以被解释得很复杂。如果从切合现代人生 活、工作的角度对之进行取舍,可能有两个层面的含 义是**关键的:其一,君子独处之际,即便他人无 法看到、听到你的言行,也应恪守道德、法纪的准则 。故而南宋学者真德秀(1178—1235)解释“慎独”之 “独”字说:“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其二, 君子应该在自身不睹不闻(或因未知,或因没有显性 约束力)之时保持戒惧谨慎,恪守规范,不妄言躁行 。“慎独”的这两层含义,都值得处于现代文明中的 人,结合自身在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守,认真思考 ,细细品味。 如何从古人的行事中理解“慎独”的意义?让我 们从一个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故事讲起。学者杨震 (?一124),贫而好学,笃志不移,久之声望崇高,甚 至被当时人誉为“关西孔子”(杨震故乡华阴县属于 当时的关西地区)。杨震出仕的时候都已经五十多岁 了,由于品行好,名望高,迁升还算顺利,历任过荆 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刺史、东莱(属今山东)太守等 地方要职。在前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经过昌邑县 (在**山东省巨野县一带),县令王密恰巧是他之前 在荆州刺史任上提拔荐举过的故旧。王密自然要趁这 个机会前去拜谒恩公。在杨震下榻处坐至*暮,王密 忽然拿出十斤黄金,要赠送给杨震,以报答杨震的知 遇之恩。杨震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怎 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言下之意是说,我举荐你难 道是为了贪图你的回报吗?王密对杨震的品行自然是 了解的,但他却对杨震说,现在天已经黑了,此间也 无外人,您就收下这些吧,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回 答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 于是王密羞愧地退了出来。这就是“杨震拒金”的故 事。王密后来的行为也很有意思,他*了杨震的教育 ,并非仅仅止于惭愧,而是将这十斤黄金拿出来建造 了“四知堂”,以杨震所说的“天知,地知,我知, 子知”来警醒自己和世人,不要因为侥幸人不知而去 触犯道德、法纪。 这是一则体现君子瞳独的典型事例。我们可以将 古人常说的“道”解释为一套价值理念、行为规范。 在古人看来,若想成为一名所有行为都合乎伦常规范 的君子,就应该让“道”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不仅 仅是把它视作外在规范。俗语常说“君子不欺暗室” ,这句话正可以作为“慎独”的简易解释。一个正常 人不会在光天化*之下、繁华闹市之中作奸犯科,因 为他知道被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所有不恰当的行为都 会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换一个 环境,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处于没有任何 监控的环境中(暗室),面对巨大的利益**,或是金 玉满匣,或是玉体横陈,他是否还能像在大庭广众之 下那么安分守己?能,还是不能,正是区分一个人是 否真正有品德的分界线。 如王密所描述,杨震当时所处的空间,也可以被 视作是一个暗室。除他们两人外,没有人会知道在这 个屋子里发生了什么。何况王密呈上的黄金含有报恩 的成分,还不能算是纯粹的行贿。即便如此,杨震还 是毫不犹豫地拒*了这笔黄金。杨震这么做并不是因 为有谁监视着他,而是出于道德的坚守。他所说的天 知地知、我知你知,无非是为了告诉王密,当一件不 道德的事情发生了,不能因为没被人发现而视它为不 存在。想做一名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要面对自己的 内心,纵能欺人,焉能自欺! 真德秀在解释q嗅独”时说,“君子内省不疚而 无愧于心”,又说君子必须“处幽如显,视独如众” (《大学衍义》卷二十九)。对于一个真正有*守的人 来说,处在幽暗之中,和暴露于通衢大道之中并无分 别;独处之时,也与众目睽睽之时没有分别。当人没 有被外在约束力束缚着,仍能始终如一地坚守道德、 法纪,这就是%}真独”。君子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合 乎道德礼法,并不是因为有不可抗拒的外在约束力, 而是一种自觉意识。故而无论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还 是独处暗室之中,都能表里如一,同出一辙。如果人 们仅仅是因为外在约束而不去触犯道德与法纪的禁网 ,那么当外在约束暂时缺位时,人的欲念就会战胜理 智,跨越雷池,做出不合适的选择。*为糟糕的是, 一时侥幸可能会激发*大的贪欲,但约束机制不会始 终缺位。一旦约束力回归,那些不可挽救的错误如何 掩藏? 古人讲“慎独”,并不是要以自我道德约束代替 外在的法制约束,而是措意于自我约束与外在约束间 的相辅相成。一个没有自我约束力的人,可能在外在 约束对他起作用之前,就已经自弊了。尤其是对拥有 权位的人来说,时时会*到巨大的**。故而传统智 慧中,对于官员的品德要求总是高于对普通人的要求 。 “杨震拒金”的故事,*贴近“慎独”的**层 含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暗室中的慎独”。“慎独” 还可以有第二层含义,即并非处于“暗室”的情况下 ,外在约束力仍然缺位,人们应该如何自我约束?从 这个角度看“慎独”,除了官员*守之外,我们还可 以引申出一些对现实生活常见现象的思考。 商家时常标榜的“童叟无欺”,与“君子不欺暗 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强调 “慎独”。相同的是,两者都强调硬性(或显性)约束 力缺位的时候,人应该如何恰当处理自己的行为。所 不同的是,商家无论能否做到“童叟无欺”,他的行 为都不是“暗室”里的行为。每个菜贩子都谙熟讨价 还价之道,但他不会对每天跑菜场的大妈漫天要价, 因为他**清楚,这样做除了浪费时间和招来大妈一 顿训斥之外别无成效。而当一名商贩面对连人民币面 值大小都闹不清楚的小孩儿,或是耳聋眼花的老人, 他若能做到每笔交易都无愧于心,我们就会评价他为 诚实守信。 这些是人人都知的道理,浅显简易。问题在于古 人常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 。知是一回事,行是另一回事。我们把角度切回到生 活中常见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场景。根据生活 经验,开车的朋友大半以上怕安装在车行道上的摄像 头。那些摄像头可以记录下驾驶违章和道路不文明现 象。那么问题来了,假设这名司机无时无刻不严格遵 守交规驾驶,把驾驶文明作为一种人格精神,那么他 还需要怕摄像头吗?所以把多数驾驶员怕摄像头这个 现象反过来理解,其实说明在当下中国,很多人还不 愿意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尚未意识到要把文明驾驶内 化成自身素质。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