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纪事(1925-1927)(精)
作者简介
李辉生于1953年,黑龙江省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辉拥有长达34年的外交工作经验,尤其在对俄外交方面经验丰富。曾先后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外交部苏欧司、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外交部欧亚司工作。1997年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2003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2008年起任外交部副部长,2009年被任命为中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
内容简介
前往中国 一九二五年的春天,对于我们这些工农红军军 事学院(现在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学员来说 ,却是“农忙”季节。我们进行了最后的毕业考试 ,开始毕业论文的答辩。我们都住在离学院相当远 的集体宿舍里,学院当时在克鲁鲍特金大街十九号 。我住在特维尔斯基大街以前的“列瓦达”旅馆里 。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但对外部世界 的事物,特别是对远东国家发生的事情,即使在百 忙的考试中,都一直是十分关心的。 让我去中国,这对我来说,完全出乎意料。事 情是这样的:在三月底,有一次,我在学院会场休 息厅里碰到同年级同学阿利别尔特·扬诺维奇·拉 平。他叫住了我,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对我说:“ 中国南方政府总统孙中山请求我国政府向中国派出 军事顾问,以便向正在筹建的国民革命军传授军事 技术,并协助他们部署军事行动。为此目的,米哈 伊·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建议,我们学院选派十 五——二十名学员前往。党委已经提你作候选人了 。你不必担心毕业文凭,这件事还要征得你的同意 。” 这个问题真使我茫然不知所措。必须立即作出 决定,在自己生活的道路上来一个急转弯。这可能 使我业已开始的以战役艺术为题的毕业论文的研究 付诸东流。说实话,对此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感到 惬意的是,我将放弃书本上的学习任务和假设的作 战条件,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制定调兵遣将的实 战计划了。 另一件事却使我忐忑不安。我们这些军事学院 的学员,既不懂中国的语言,又不了解中国人的风 俗习惯。我们对中国军事地理和总的政治形势的了 解也非常肤浅。 但是,我们具有国内战争的战斗经验,此外, 大多数人也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对用 先进军事技术装备起来的帝国主义军队的作战方法 并不陌生。学院在很多重要的军事领域方面,对我 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上的训练,培养我们的唯物主 义世界观,帮助我们掌握认识社会现象的辩证法。 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闪现出很多互相矛盾的 想法。我还记得亲人们讲述的那些关于中国和中国 人的故事。我父亲原来在俄国西部的军队中服役,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不久,他带着全家,迁到了符拉 迪沃斯托克,并转到东西伯利亚第三十二步兵团。 妈妈和我的姐妹们一直对中国人赞不绝口,说他们 是诚实勤劳,有着古老和独特文明的人民。 由于某些不利的历史条件,中国在技术发展水 平方面落到了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边,并遭 到了一些西欧国家、美国和日本的野蛮侵略,变成 了半殖民地。对于我们这些不久前才打碎了资本主 义枷锁的苏联人来说,渴望帮助千百万中国人民保 本书作者A.B.勃拉戈达托夫,苏联驻华军事顾问,1893年出生于俄罗斯的卢布林市,其父为俄军大尉,曾参加过俄土战争和日俄战争,屡次立功。勃拉戈达托夫毕业于俄国雅罗斯拉夫陆军学校和炮兵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1922年进入工农红军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25年至1927年被派往中国任军事顾问。曾先后在冯玉祥部国民军、广州国民政府和北伐军中担任军事顾问。回国后在列宁格勒服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参加过西部战场南段的很多重大战役,以及解放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的战斗,被授予中将军衔;1949年4月退役,1987年3月去世。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