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黎明

守候黎明
作者: (美)马娅·亚桑诺夫|译者:金国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守候黎明
ISBN: 9787520135016

作者简介

马娅?亚桑诺夫是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学教授。她的第一部作品《帝国边缘》(2005),获得了2005年的达夫?库珀奖,被《经济学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第二部作品《自由的流亡者》(2011),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现在被称为巴美列捷福奖)。作为2013年古根海姆研究员,亚桑诺夫获得了2017年温德姆-坎贝尔非虚构图书奖。她经常在《纽约时报》、《卫报》和《纽约书评》等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和评论。

内容简介

序幕 自己人 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位名为肯拉德·科尔泽尼 奥夫斯基(Konrad Korzeniowski)的波兰水手也 曾有过一次刚果之旅。那趟旅行原本似乎会永久推 迟,但最终突然就发生了。1889 年11 月,肯拉德 前往一家比利时公司面试,应聘刚果河上一艘蒸汽 轮船船长的工作。对方许诺给他一个职位,但对他 后续的来信一概不予回应。当肯拉德要求再次面谈 时对方叫他等待。六个月杳无音信之后,康拉德获 得了公司的消息,说该职位正虚位以待,肯拉德需 在一周之内动身赶赴非洲。 “天地良心,我真的火烧眉毛了!”他写信给 一位好友说,“瞧瞧这些个铁皮铁罐、左轮手枪、 高筒靴,还有语重心长的告别……随身携带的药瓶 药罐和真诚祝愿。”肯拉德原本应该在刚果待上三 年,但等他在金沙萨和基桑加尼之间沿河来回一趟 之后就甩手不干了。在刚果这个地方,肯拉德目睹 了一个贪婪、残暴、伪善的欧洲人政权,它实在令 人惊骇不已。离开非洲时肯拉德精神沮丧,在道德 层面上深感绝望。九年之后他在英格兰扎根安顿了 下来,并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英语化的“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将在刚果的经历倾注 进了一本名为《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的小说里。 我想去看看康拉德的所见所闻,他所目睹的一 切为此后许多人的观感构筑了框架,因此我要前往 刚果走一趟。《黑暗的心》至今仍是最受广泛阅读 的英语小说之一,据其改编的电影《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 )仍在为康拉德的故事添砖加瓦 。这句短语对生活本身提出了挑战,其著作已然演 化成了一块试金石,考量着非洲与欧洲、文明与野 蛮,以及帝国主义、种族灭绝和心智癫狂等课题, 探讨着人性本身。 他的小说同时也成为一根导火索。在20世纪70 年代,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切贝 (ChinuaAchebe)宣称《黑暗的心》是“一部可悲 至极的冒犯之作”,充斥着对非洲和非洲人民地位 卑微的刻板印象。阿切贝说,康拉德“就是一个残 忍的种族主义分子”。而不久之后,有一位名叫巴 拉克·奥巴马的半肯尼亚血统大学生受到友人的质 问,他们要求奥巴马解释为什么去读“这本种族主 义小册子”。“因为……”奥巴马结结巴巴地说, “因为这书教给我一些东西……关于白人的东西。 书里说的其实并不是非洲,不是黑人,而是关于作 者自己,关于欧洲人、美国人。它讲的是一种看待 世界的特定方式。” 我第一次读到《黑暗之心》是在伊萨卡 (Ithaca)高级中学的英语课上。康拉德对欧洲帝 国主义的讽刺和批评令人心潮澎湃,给人以莫大的 勇气。后来我在哈佛大学跟自己的学生一起阅读康 约瑟夫?特奥多尔?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Jozef Teodor Konrad Korzeniowski)讲着波兰语和法语长大,直到21岁才学习英语。但是后来,他成为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黑暗的心》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叙事风格和反英雄人物塑造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家,包括D.H.劳伦斯、F.S.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伊塔罗?卡尔维诺、加西亚?马尔克斯、V.S.奈保尔、J.M.库切等诸多文学大师。中国作家老舍称他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正如作者所述,康拉德也是第一位书写全球化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