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地球:为什么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如此罕见/自然文库
作者简介
彼得?D. 沃德(Peter D. Ward),古生物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他关注地球历史上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是研究宇宙生命的起源、分布和演化这一新兴领域的领军人物。已出版畅销科普著作十余部,其TED演讲《地球大灭绝理论》观看量逾百万次。 唐纳德?布朗利(Donald Brownlee),天文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行星物质、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曾多次参与来自小行星和彗星的原始物质的实验室研究。 译者简介: 刘夙,中科院植物所博士,现为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从事科普编著、科技史和科技文化研究及科普网站建设等工作,已著译有《植物名字的故事》《醉酒的植物学家》《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科普著作二十多部。
内容简介
无论哪一天晚上,都有一大堆外星生命频频出现在全世界的电视机和电影院屏幕上。不管是“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还是《X 档案》,传达的意思都是很明白的:宇宙中充斥着外星生命形式,有多种多样的形体构型和智力,仁慈程度也各不相同。我们的社会对外星生命显然十分迷恋,不仅期望其他行星上有生命,甚至还期望宇宙中能出现大量智慧生命,创造出外星文明。 对宇宙中其他地方存在智慧生命的这种估测偏差,部分是源于人们希望(也可能是害怕)它们存在,部分则是源于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和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一部现在很有名的著作,他们在此书中对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先进文明数目提出了一种估测方法(即德雷克方程)。用这个方程加以估测的基础,是先对以下数目进行合乎学理的评估:银河系中行星的数目,其中可能有生命栖息的行星所占的比例,以及不仅存在生命而且已经发展出文明的行星所占的比例。德雷克和萨根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智慧生命在整个银河系中应该普遍存在,广泛分布。事实上,卡尔·萨根在 1974 年估计,光是我们银河系这一个星系,就可能有100 万个文明。考虑到我们银河系也只不过是宇宙中数以千亿计的星系之一,宇宙中的智慧外星物种的数目必然极为庞大。 银河系中存在 100 万个由智慧生命创造的文明,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观点。但它可信吗?德雷克方程的这个解隐含了一些需要检验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假定生命一旦在某颗行星上起源,就会演化出更高的复杂性,最终就会在很多行星上发展出文明,达到巅峰。当然,这正是我们的地球上所发生的事。在这里,生命起源于大约 40 亿年前,然后从单细胞生物演化出具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细胞生物,最终出现高等植物和动物。然而,这样一种生命史——复杂性不断增加,直至演化到动物级别——是演化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吗?它真是一种常见现象吗?如果它实际上只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结果呢?在本书中,我们会论证,不光是智慧生命,就连最简单的动物在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中都是极为稀有的。我们并没有说生命是稀有的——只是说动物是稀有的。我们相信,微生物或与之形态类似的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有可能比德雷克和萨根预计的还要普遍。然而, 复杂生命——高等植物和动物——可能要比人们一般所假定的稀有得多。简单生命有普遍性,复杂生命具稀有性,我们把这两个预言合起来称为“稀有地球假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解释这个假说背后的理由,说明它可以如何检验,还会指出如果这个假说是准确的,那么它对我们的文明意味着什么。 我们对地外生命的热切搜求才刚刚开始,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凡的发现时代。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展现着新知识的曙光,自欧洲人乘着木帆船抵达新世界以来可能就没再有过这样的景象。我们也正在抵达新的世界,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获取数据。旧思想在衰亡,新观念随着每一幅新的卫星图像或每一项深空探测的结果起起伏伏。在有关宇宙中的生命的众多假说里,生物学或古生物学的每一项新发现都支持或打击了其中的某些假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一门新的科学——天文生物学——正在诞生。它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宇宙中支持生命的条件。 …… 当“海盗 1 号”(Viking I)宇宙飞船在 1976 年抵达火星时,人们曾经抱有很大希望,觉得第一种地外生命——至少是间接表明它存在的信号——要被发现了。然而,“海盗 1 号” 并未发现生命。事实上,它发现了不利于有机质存在的条件:极寒,有毒的土壤,水分的缺乏。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些发现击破了地外生命可在太阳系里发现的所有幻想。对新生的天文生物学领域来说,这是一场毁灭性打击。 差不多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另一个让人沮丧的重要事件。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第一批严肃的研究全都得到了负面结果。虽然很多天文学家相信其他恒星很可能也普遍有行星围之运转,但这仍然只能是个抽象的推理,因为在运用地面望远镜搜索之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我们太阳系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存在。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人们对这个领域出现真正进展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因为我们似乎连环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都探测不出来。 …… 自从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中心挪开,放置在环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上之后,地球就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贬低。我们不再居于宇宙中心,而只是栖息在一颗小小的行星上;它所环绕的恒星也又小又平凡,位于银河系中一个不起眼的区域——这是如今已由所谓“平庸原理”(Principle of Mediocrity)确立的观点;按此观点,地球绝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而是许多这样的行星中的一个。人们对其他智慧文明的数目有种种估计,从 0 到 10 万亿个不等。 然而,如果稀有地球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它会逆转这种去中心的趋势。万一拥有高等动物的地球实际上在银河系的这个区域里——比如说在最近的 1 万光年内——独一无二,最为另类呢?万一地球比这还要特殊,是银河系中甚至整个可见宇宙中唯一有动物的行星,宛如一座动物堡垒,孤立在只沾染着微生物的茫茫沧海间呢?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当智人因为漫不经心的管理把动植物逼上灭绝的境地时,宇宙会因为每个物种的灭绝而再次遭受多大的损失呢? 欢迎您登上这条孤舟。 地球之外或许存在生命痕迹,但地外生命并不等于地外文明。 科学怪咖马斯克的移民火星计划,早在20年前就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 霍金对地球将迎来灭顶之灾的预言,其实并非科学界的新鲜论断? 《流浪地球》的“逃跑方案”,真的能让人类对抗残酷的宇宙法则并避免自毁吗? 哪里有什么外星文明呢?不过是人类为满足好奇心而构筑的想象罢了。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宇宙怀有好奇,对地外文明的想象和探索也从未终止。1974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出,仅在银河系,便存在100万个由智慧生命创造的文明。这个激动人心的观点催生了许多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其中对外星智慧生命特征的种种刻画,充分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些尚未出现的“太空邻居”的期待。 然而,随着有关地球生命起源与外星生命探索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40亿年前生命在这颗蓝色行星上的起源和复杂性的演化,直至发展出今天的文明,并非任意星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而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结果。地球这枚“暗淡蓝点”,或许真的是茫茫宇宙中唯一适合高等生命存在的家园。当智人因为漫不经心的管理而把动植物逼上灭绝的境地,宇宙因此遭受的损失将比我们感性认知中的更加惨重。探寻自然的秩序,重建我们与万物的联系。 关注自然,便是关注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未来。所以当 “绿水青山“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的主旋律时,我们更需要从思想层面建立对自然的认知,进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未来发展的进路。这便是“自然文库”存在的意义。 具体而言,“自然文库”关注历史上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方式,注重现实中环境与世界观的相互作用,此外,亦会抛开宏大的叙事,将个人纳入生命网络中去讲述自然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的意义,进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放,让忙碌的城市生活变得生动而鲜明。当“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就自然展开的思辨便会越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也会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