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河 幸福河](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730/20/20230730204054369.jpg)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68.80
折扣购买: 临江河 幸福河
ISBN: 9787530685495
临江河之叹 永川人民的母亲河, 长江人渝的第一站,这, 就是古老而年轻的临江河 。 说她古老,是没等到 永川县衙问世,她就备好 了玉液琼浆,哺育着早就 存在于斯的生灵,曼衍出 本乡本土的文化。直到现 在,清流里还能偶见秦时 明月,蜿蜒中更显篆文笔 锋。说她年轻,是因为她 抛向大地的长练,后人为 其打了不少漂亮的结;她 的两岸新添了不少的景; 就连过去林林总总的河段 名称,由于河道整治工程 深入人心,现在,全程都 称作临江河了——这才5 年时间呢(除了专业人员 ,临江河在老百姓心中就 是指临江镇及其附近区域 段的河,其余的就是站在 哪段称哪段的名称,例如 :三岔河、麻柳河、来苏 河、登东河、宝峰河等等 ;且还有更小范围的称呼 ,例如来苏中学附近的弯 凼河。至于临江河的支流 ,名称更多,据永川区水 利局统计,多达210个) ! 临江河从源头到江津 ,流经永川15个镇街54 个村居,最后经江津朱杨 镇汇人滚滚长江。昔日郊 外,今日城区,有两条支 流汇入主流,称为“三河 汇碧”,形如篆文“永”字 。哦,原来永川因此而得 名。 壬寅寒露,雨霁秋凉 ,我们来到母亲河的发源 地宝峰镇华家寺。抬头望 ,但见翠林叠嶂,烟雾缭 绕;俯身寻,未见明水冒 出,唯有草丛湿漉。向导 指着沟下,一条细溜溜的 小溪闪着亮花花的清水流 往山涧。临江河正式亮相 了! 不过,我们始终没能 明白,到了万木葱茏的发 源地,临江河呀,你为什 么这样深藏不露?为什么 默默无语?古往今来,你 是不是遇到了太多的变故 ,太多的波折乃至屈辱? 你为两岸儿女曾经有过怎 样的付出、欣慰、惊叹、 遗憾或者悲伤?我们真想 知道你的前世今生。 或许,夏日滂沱,水 库的泄流声、河堰漫堤的 咆哮声、滩口水流湍急的 撞石声,正是你抚今追昔 叩击心扉的诉说。 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此言不虚。择水 而居,村庄多起来了,小 镇兴起来了;赖水而养, 田里稻谷黄了,土里瓜果 香了。山水生辉,人杰地 灵,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这么好的临江河,哪 有不逗人喜爱的?然而, 偏偏有时天地无情,偏偏 有人不惜不恭。这让临江 河在漫漫岁月中承受了太 多的伤痛。简单说来,一 是天灾,二是人祸,使我 们不堪回首。 先说天灾吧。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 (1545),7月旱至次年 不下大雨,赤地千里。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 (1684),5月至8月未 下大雨,禾苗干枯,井水 不够吃用。 清朝光绪十年(1884 ),夏秋连月干旱,栽秧 后连旱4个月左右。路边 常见有饿死人的惨象。 1914年8月到1915年5 月,八九个月未下大雨。 临江河基本断流,人从河 这边走到河对岸不湿脚。 1933年,连晴80天。 临江河奄奄一息,连呻吟 的力气也没有了。 1936年,包括永川在 内的重庆地区5月至8月大 旱,“田有折龟之象,土 成焦灼之形”。 1946年,白头年秋季 到当年5月未下透雨,无 水栽秧。张家、永安等6 个乡受灾最重,面积达 21000余亩,减产六成至 八成。 1961年,永川两段夏 旱达52天。 1975年7月6日至8月6 日,伏旱3l天,永川受旱 面积275000亩,干旱影 响晚稻的栽插,原计划 210000亩,至8月4日才 栽168300亩。 1984年9月至1985年2 月,总降雨量145.7毫 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0% ,严重影响了小春的幼穗 分化和灌浆结实。仙龙、 朱沱两个区共有冬水田7 .6万亩。黄浑干裂5_2 万亩,占68.4%。无水 缺秧田的农户占40%。因 春旱影响,早稻9.8万亩 受到损失,减产1755万 斤。 2003年2月至4月,临 江河下游朱杨镇(属江津 区,当时为江津市)春旱 ,无水栽种面积达7425 亩。 2006年,永川断续干 旱53天,其问总降雨量才 51.1毫米。高温天气按 当时统计为百年之最。是 年受灾人口54.8万人, 其中,饮水困难的18. 32万人。临江河枯水、断 流。 2022年6月28日到9月 2日,永川区出现了持续 67天的特重气象伏旱天气 。伏早期间,永川城区平 均气温31.7℃,较常年同 期27.6℃偏高4.1℃;日 最高气温达到40.0℃:的 日数达18天,超常年同期 17.2天;日最高气温达到 42.8℃,分别出现在8月 19日和8月23日,超历史 檄值,为有气象资料以来 第一位。期间总降雨量 66.7毫米,较常年同期 349.6毫米显著偏少81% 。总日照时数546.0小时 ,较常年同期389.2小时 偏多40%。唯有这一年, 与临江河整治以前对老百 姓的影响大不相同。虽然 临江河的部分支流干涸, 山坡上的竹木包括果树也 干死了不少,但居民供水 和企业用水一直得到了保 障。 干旱受不了,水涝也 难受。 乾隆六十年(1795) ,永川大水,滨河人家冲 塌无数,人栖树顶,饥饿 而死。 P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