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震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蒙以养正,为民族立壮志 金筑清风,春生雨龙 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黔中地区的中心区位,有“黔 之腹、滇之喉”之称,贯城河纵贯南北,南明河绕城而过 ,四周环山,幽篁处处。因盛产修竹,以制作乐器“筑” 而闻名,所以贵阳又简称“筑”,也称“金筑”。 早年贵阳也被唤作“竹王城”,据载曾是檗瓠苗与夜 郎人聚族而居之地,汉属牂牁郡。清人曾澳在《铜鼓山赋 》中记载:“今之贵筑,古之牂舸……盖桀瓠廪君之所道 ,而竹王夜郎之所家。”正如苏轼之爱竹,“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①,贵阳先民亦崇尚竹之品性,并由此衍 生出了以“竹王”传说为代表的图腾文化。“竹王”神话 *早见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 有竹**,兴于遯水,有一女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 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 一男儿。长养有才为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 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大石 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 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武帝转拜唐蒙为都 尉开牂舸,以重币喻告诸种侯王,侯王服从,因斩竹王, 置牂舸郡……后夷濮阻城,成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 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 。① “竹王神话”被《华阳国志》采录后,许多史籍都曾 加以引述,范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郦道元《水经 注》、任昉《述异记》对此亦多有记载。 **的贵阳是以元代的顺元城为雏形,在明代贵州省 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先后经历了顺元城、贵州宣 慰司城、贵州省城、贵阳市的不同历史阶段。正如自西向 东奔流的南明河沿途接纳了陈亮河、麻堤河、小车河、市 西河、贯城河的流水那样,贵阳也从古时的竹王城逐渐发 展成为一个融会多元、五方杂处的移民之城d明朝以降,伴 随着中央政权平蛮靖边、开疆扩土,包括文氏族人在内的 许多家族从江西吉安等地迁到贵阳,乐业安居、繁衍生息 。 时间来到20世纪初,南明河流水淙淙,蜿蜒而过,串 联起清逸峻美的黔灵山、挺秀城南的甲秀楼、玉带横波的 浮玉桥、梵钟高唱的黔明寺,赋予了筑城以水的秀美灵性 。清凌凌的河水,连缀起整个城市 风光旖旎。或有 垂髫小儿,游泳嬉戏;或逢少女新妇,淘米浣衣;亦见白 发翁媪,悬杆垂钓,安享静谧。 1902年3月11*,在贵阳老东门城墙内的弯弓街,一 户文氏人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孩子出生前**, 恰是“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正值二十 四节气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青龙,到了这**,就被 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开始布雨行云。所以古人 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青龙节或龙头节。 孩子父亲名叫文云章,字熙穆,是一位尊礼圣贤、饱 读经典的塾师。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同所有望子成龙的 父亲一样,文云章对自己的孩子抱着极大的期望。他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