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
作者简介
赖永海,一九四九年生,一九八五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 张华,1965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现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著有《佛典辑要》(与人合作)《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研究》等。
内容简介
唐圭峰草堂寺宗密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①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证、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证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荼毗②,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余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烜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合,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其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证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证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伽叶③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④,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二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佷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余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⑤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