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海浪能量一定很大,能 否把它转化成一种能源” 文圣常小时候没见过大 海,但他对大海充满无限向 往。 1944年7月,从武汉大学 机械工程学系毕业的文圣常 ,来到成都一家飞机修理厂 当试用技术员。在一次出国 交流学习时,文圣常第一次 见到了大海。 “在大海上,伸展到天际 的蓝色海水和逐波戏水的海 鸥,带给人无限遐想。”文 圣常曾回忆,虽然自己晕船 ,但仍守在甲板上,期待着 第一眼见到大海的时刻。 视野越来越开阔,水的 颜色也逐渐变蓝。“进入大 海,海浪可以把船摇来摇去 。我想,海浪能量一定很大 ,能否把它转化成一种能源 ?”文圣常瞬间被大海的壮 阔所吸引,脑海中萌生出一 个大胆的想法,“去探索海 浪能量利用问题!”交流学 习期间,文圣常翻阅了大量 资料。他发现,研究如何有 效开发利用海浪能量的相关 文章并不多。他在脑海中开 始构思海洋能量利用的蓝图 ——设计出一种利用海浪能 量的装置,叩开海浪研究的 大门。 1947年,文圣常回国后 到重庆任教。他利用业余时 间,设计了波浪发电装置, 利用海浪获得电力输出,带 动航标灯发亮闪烁。在此基 础上,文圣常开始探索更多 波浪能量利用方法。 文圣常的宿舍就在嘉陵 江畔。他发现,当船经过时 ,便会激起不小的浪花。于 是,他把波浪发电装置放在 嘉陵江试验。“每次去江边 ,那套奇形怪状的装置模型 总是惹人注目。有人猜它是 玩具,有人猜它是滑翔机。 ”文圣常说。 但嘉陵江不比大海,浪 花能量小,迟迟未达到预想 效果。于是,文圣常申请到 海边继续试验。1950年底 ,他揣着一封推荐信搭船东 下,奔赴上海。 “心中有了目标,就一定 要为之付出努力” 之后的几年里,他辗转 多地,无论到何处,都带着 波浪发电装置,抓紧一切去 海边的机会做试验。 装置外形特殊,上下车 时,文圣常都手提着它。“ 车站的工作人员一看到我提 着个奇怪的装置,就把我叫 出队伍、接受检查。直到看 过证件,解释清楚了,才放 行。”文圣常回忆。 几经周折,1953年,文 圣常进入山东大学刚成立一 年的海洋学系任教。1958 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 ,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 产系等为基础,后成立山东 海洋学院,即中国海洋大学 前身。从机械工程转向海洋 科学后,文圣常感觉知识储 备非常不足,于是,他给自 己制订了严格的“补习计划” 。“心中有了目标,就一定 要为之付出努力。”文圣常 说。 1953年,文圣常发表论 文《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 议》,成为我国学者较早探 讨海浪能量利用的研究文章 。随后,他开始组建团队, 向海浪理论研究领域进军。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 际上存在两种比较流行的海 浪研究方法——“能量平衡 法”和“谱法”,但两种方法 皆有不足。研究者都是以半 经验的方式来计算涌浪的波 高和周期,主观推测和假设 成分较多,理论也是建立在 海浪充分成长的特殊状态下 ,不足以全面有效反映海浪 的特征。“是否可以打破常 规,将两种方法结合?”文 圣常推导出一种“普遍风浪 谱”,与传统方法相比,可 以描述波浪成长过程中更一 般、更普遍的谱型,给出一 种新的涌浪波高和周期计算 方法,在海洋学研究领域产 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研究愈加深入,文 圣常琢磨起新问题:如何将 海浪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让自己的研究服务于 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 我国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需 要,国家相关部门启动《港 口工程技术规范》编写工作 。文圣常担起重任,率队攻 关,主持研究的海浪计算方 法被列入《规范》 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 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 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 创新,再到新型混合型海浪 数值模式的提出……几十余 载,反复求索,文圣常一直 在不懈努力。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