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史话

敦煌藏经洞史话
作者: 编者:沙武田
出版社: 甘肃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敦煌藏经洞史话
ISBN: 978722605453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何为“藏经洞”】 敦煌藏经洞的历史本来面目 敦煌藏经洞(The Library Cave of Mogao Grottoes),即为今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编第17号洞窟,位 于第16窟甬道北壁,是今天莫高窟南区洞窟北头“三层楼 ”的最底层第16窟的附设小禅窟,其实原本与第16窟是同 一洞窟,二者合而为一。 由发现于藏经洞的一份敦煌遗书、后流散于外、新中 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的一位叫吴曼公的人收购并 捐赠、现存于敦煌研究院的《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写 本记载可知,该洞窟即第16窟在历史上被当时人们俗称为 “吴和尚窟”,是莫高窟最大的背屏式洞窟,晚唐大中五 年至咸通三年(851一862)间.由当时的河西都僧统洪辩 法师所建。吴和尚窟窟形呈方形,面积约240平方米,顶为 覆斗顶,四壁不开佛龛,洞窟主室中心设方形或马蹄形佛 坛,坛后有大型通顶的背屏。窟前依崖构建三层木构窟檐 ,第一层即第16窟“吴和尚窟”,第二层为第365窟即“七 佛堂”,第三层为第366窟,此三层洞窟均为河西都僧统洪 辩主持营建,是洪辩的功德窟,在莫高窟洞窟营建史上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藏经洞原是河西都僧统洪辩生前的禅窟,也称为罗汉 堂,即洪辩在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内特意设计修建一 小方室,以便于修禅之用。此小禅室坐北面南,平面近于 方形,覆斗形窟顶。边长不足3米,壁高不足2.5米,全窟 通高3米。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其侧面和前侧面 画有壶门、衔灵芝的鹿、茶花边饰和云头僧履(即僧靴) ——为禅堂所特有的“双履图”。表明这个低坛是供僧人 习禅的禅床。禅床上,端坐一身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 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 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侍女一,一手持杖。中间是两株枝 叶繁茂的菩提树,树枝上悬挂着僧人使用的净水瓶和挎袋 。均明显是在纪念洪辩生前的生活写照。更为有意思的是 ,此身洪辩彩塑像是被确定为他的生前真容写真像,即“ 邈真像”,因此在洪辩死后此小室又成了洪辩的影堂,又 称影窟、纪念堂。 西壁嵌大中五年(851)《洪辩告身碑》一通,碑文分 为三段,从上而下依次是:洪辩告身、敕牒诏书和敕赐衣 物录本,即分别为“唐宣宗大中五年敕河西都僧统洪辩及 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律悟真告身”、“唐宣宗诏书”、“唐 宣宗所赐信物牒”,均是朝廷封赐,由于十分珍贵,因此 特别刻碑纪念。这些有关洪辩的资料刻在碑文中嵌在西壁 ,表明此小室作为洪辩影堂、纪念堂的性质,而且是他的 写真纪念堂。 藏经洞开凿的时间应与第16窟“吴和尚窟”、第365窟 “七佛堂”等为同时代,或者略晚一些时间。但是考虑到 最初作为洪辩的禅堂之用,估计不会太晚,大约为唐大中 五年(851)至洪辩死时咸通三年(862)。 藏经洞开凿的原因是为了高僧坐禅修行,后来自然也 就成了高僧的影堂、纪念堂。而作为寺院僧人藏经的“藏 经洞”实属偶然与例外,并不是原来本有的性质。所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