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仁院士传记
作者简介
刘经勇,工学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就读期间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2011年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从事发射控制技术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1.家庭环境 1922年10月22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初三),陈德 仁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前洲镇(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 区前洲街道)。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位于江苏省南 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东接苏州,西连常州 ,南濒太湖,北倚长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江 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朝末年。自古以来,无锡就是江南有名的 鱼米之乡,被誉为“太湖明珠”。 陈德仁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陈德仁的祖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排行老大 ,有兄弟四人。陈德仁的曾祖父去世之后,祖父只分 到草屋一间,秧田一分,家庭生计来源全靠租种地主 家的土地。尽管日夜辛勤劳作,家境仍然十分困难, 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祖父有三儿一女,大儿子叫陈菊甫,二儿子叫陈 菊生,三儿子叫陈菊如,女儿很早就去世了。陈菊生 就是陈德仁的父亲,生于1896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菊生童年时常和大哥陈菊 甫一起帮家里干农活。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只能 在农闲时节进私塾识几个字。 1914年前后,无锡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地里 的粮食大量减产,许多人流离失所。陈德仁祖父一家 生活更加艰难。眼见大儿子陈菊甫和二儿子陈菊生都 已经成年,家里却没有土地耕种,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两个大小伙子在家里吃闲饭,祖父心中极为愁苦。 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便成为外国洋 行、银行云集之地,一跃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和对外贸易中心。到上海去谋生,是很多江浙人的选 择。陈德仁的祖父也动了心思。为了生计,他央求同 乡中有在铁路上工作的人把陈菊甫和陈菊生兄弟俩带 去上海自谋生路,借以减轻家庭负担。 陈菊甫和陈菊生来到上海之后,立刻被上海的繁 华景象所吸引。他们举目无亲,要在上海这样的大城 市立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了生活,兄弟俩什么 样的活都干过,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他们曾在码头上 当过搬运工,在饭店里当过跑堂,在街头摆过地摊。 他们节衣缩食,往往一点萝卜干和一个馒头就对付一 顿,将辛辛苦苦挣到的钱省下一些,带回乡下补贴家 用和供弟弟陈菊如上学。 在摆地摊过程中,虽受过各种欺辱,兄弟俩却通 过摆地摊见识了很多人,也尝受到了社会底层和没有 文化的痛楚,立志读书学文化。 此时的上海,有着非常良好的教育氛围,基础教 育完备,各类国立、私立以及外国教会办的高等学府 林立,教育风气之浓、教育水平之高领先全国。在职 场上身居高位的基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才, 即便是蓝领工人,大多也通过上补习学校来提高自己 的文化水平。 兄弟俩也被上海这种注重教育的风气所熏陶,眼 界大开。带他们来上海的同乡告诉他们,要想在上海 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那 个同乡在铁路上工作,有一定的文化,尽管并不富裕 ,但生活比较稳定。兄弟俩对他的工作非常羡慕。“ 只要有文化,就能找到好工作。”同乡的成功激励着 兄弟俩。他们经过商量,报名参加了夜校,于是他们 白天摆地摊做小买卖,晚上到夜校读书,相互鼓励, 相互督促。 一起摆地摊的人对此不屑一顾,经常笑话兄弟俩 。他们常说:“像咱们这样的人,再怎么读书也不会 有什么出息的。咱们就是这样的命,还是认命吧!” 然而,兄弟俩不为所动,一直以同乡为榜样,不管刮 风下雨,都坚持上夜校学习,他们渴望自己成为有文 化的人。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