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近思录详注集评
ISBN: 9787229157371
陈荣捷(1901—1994):欧美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朱子学研究权威。 1901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 1916年考入香港拔萃书院,学习英文和中文。1924年岭南学院毕业后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英语系,1926年改入哲学系。1929年以题为《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夏威夷大学任教职。1943年任美国东北名校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51年任该校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最高学术职位。1966年自达特茅斯学院退休,被授以“中国哲学和文化荣誉教授”的称号。 20世纪60年代为各种英文百科全书,包括《大英百科全书》撰写中国哲学词条,被欧美学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最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资料的英文翻译。1963年,四部英文译著《坛经》《王阳明〈传习录〉及其他著述》《老子之道(道德经)和《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又名《中国哲学资料书》)在美国出版。其中《中国哲学文献选编》集十余年之功,英译标准极高,至今无人超越,一直是美国院校教授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 197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思想兼任教授,与狄百瑞教授联合执教哥大新儒学讨论班,直至晚年。 1978年被选为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美国“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 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将全部的学术关注集中在对朱熹的研究和对朱熹研究事业的推动上。1982年在夏威夷檀香山组织召开“国际朱熹会议”,成为当时世界朱子学术研究的高峰。朱子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有《近思录详注集评》《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熹》《朱子新探索》等,另有作品《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卷之一 道体 7.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周易程氏传》卷一,页二下,释《乾卦第一?彖辞》)。 朱子曰:这个理在天地间时只是善,无有不善者。生物得来,方始名曰性。只是这理在天则曰命,在人则曰性。(《语类》卷五,第十五条,页一三四/八三) 又曰:盖天之所以赋与万物而不能自已者,命也。吾之得乎是命以生而莫非全体者,性也。故以命言之,则曰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以性言之,则曰仁义礼智,而四端①五典②万物万事之理,无不统于其间。盖在天在人,虽有性命之分,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中庸章句》,页三上,总页五) ①恻隐为仁之端,羞恶为义之端,辞让为礼之端,是非为智之端。(《孟子?公孙丑第二上》第六章) ②五典,即五常,仁义礼智信。 …… 卷之二 为学大要 22.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页六上下) 佐藤一斋曰:所见是着眼处,所期是规摹处。(《近思录栏外书》卷二“所见”条) 37.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页一下。卷十四皆明道语) 朱子曰:为学不进,只是不勇。(《语类》卷八,第四十一条,页二一七/一三五) 张伯行曰:学期日进。然既学矣,自当有进境,而亦有学而不进者,或诿诸气质,或托之时势,皆非也。原其故,非懦无志,则馁而因循,直不勇耳。若勇往直前,则食可忘,忧可忘,何论时势?愚必明,柔必强,何论气质?有不进者,断无是理也。(《近思录集解》卷二,页二十二下) 103.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张子全书》卷五,《气质》页六下) 朱子曰:“心大则百物皆通”。通,只是透得那道理去;病,则是窒碍了。(《语类》卷九十八,第一一一条,页四〇一九/二五二九)。 居甫①问:“心小则百物皆病。”如何是小?曰:此言狭隘,则事有窒碍不行。仁则流于姑息,义则入于残暴。皆见此不见彼。(《语类》卷九十八,第一一二条,页四〇一九/二五二九)。 又曰:此心小是卑陋狭隘,事物来却没奈何打不去,只管见碍,皆是病。如要敬则碍和,要仁则碍义,要刚则碍柔。这里只看得一个,更着两个不得。为敬便一向拘拘,为和便一向放肆没理会,仁便煦煦姑息,义便粗暴决裂。心大便能容天下万物。(《语类》卷九十五,第一四五条,页三八九三/二四五一)。 潘子善②以书问:横渠云,“心要洪放”③。又曰:“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孙思邈云:“胆欲大而心欲小。”④窃谓横渠之说,是言心之体,思邈之说,是言心之用。未知是否?答曰:心自存要大处,有合要小处。若只着题目断了,则便无可思量矣。(《文集》卷六十,《答潘子善第三书》页二十六下至二十七上) ①居甫,徐寓之字。参看卷一,第十三条,注③。 ②即潘时举,子善乃其字,朱子门人。录《语类》近四百条,问答亦七八十处。参看拙作《朱子门人》页三二八。 ③参看本卷,第一〇一条。 ④参看本卷,第四十条。 …… 卷之四 存养 34.心要在腔子①里。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七,页一上) 问:“心要在腔子里”,若虑事应物时,心当如何?朱子曰:思虑应接,亦不可废。但身在此,则心合在此。曰:然则方其应接时,则心在事上。事去则此心亦合管着。曰:固是要如此。(《语类》卷九十六,第十三条,页三九一〇/二四六二) 或问:“心要在腔子里”,如何得在腔子里?曰:敬便在腔子里。又问:如何得会敬?曰:只管恁地滚做甚么?才说到敬,便是更无可说。(同上,第十五条,页三九一一/二四六三) 高攀龙曰:“心要在腔子里”,是在中之义。不放于外,便是在中,非有所着也。(《高子遗书》卷一,《语》,页八上) 贝原益轩曰:“外面有隙”言耳目口鼻之欲,有徇物于外,则心便走了而不在腔子里。故曰:“制于外,所以养其内也。”③(《近思录备考》卷四,页十二上,总页二八三) ①“腔子”犹言躯壳,亦即身子。 ②此处朱子以此条为伊川语,而在《小学》(卷五,页十七上)则作明道语。此为兄弟二人思想相同(《河南程氏遗书》卷七为“二先生语”),无分彼此之证。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四,页十四上下)分此条为两条。 ③《二程粹言》卷二,页二十二下。 …… 卷之五 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14. 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河南程氏遗书》卷一,页八下) 胡叔器①问:每常多有恐惧,何由可免?朱子曰:须是自下工夫,看此事是当恐惧不当恐惧。《河南程氏遗书》云:“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若于道理见得了,何惧之有?(《语类》卷一二〇,第十四条,页四六〇七/二八八五) ①胡叔器,名安之,朱子晚年弟子,录《语类》问答七十余条。参看拙著《朱子门人》页一六八至一六九。 卷之八 治国平天下之道 20.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一,页二上) 泽田武冈曰:不曰消其恶心而曰“养其善心”,不曰禁其争夺而曰“导之敬让”。学者须要念所以养之导之者。只能养之导之,则恶消争息者,盖有不期然而然者。(《近思录说略》卷八,页十八上,总页五九九) …… 卷之十二 改过及人心疵病 16.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①(《河南程氏经说》卷六,《论语说》页五上) 朱子曰:欲与刚正相反。若耳之欲声,目之欲色之类,皆是欲。才有些被他牵引去,此中便无所主。焉得刚?(《语类》卷二十八,第六十八条,页一一六〇/七二二至七二三) 又曰:人之资质,千条万别,自是有许多般。有刚于此而不刚于彼底。亦有刚而多欲,亦有柔而多欲。亦有刚而寡欲,亦有柔而寡欲。自是多般不同,所以只要学问。学问进而理明,自是胜得他。(同上,第六十九条,页一一六〇/七二三) ①《论语?公冶长第五》第十章。 欲读懂朱熹,必先看《近思录》;欲读懂《传习录》,必先读懂《近思录》 将先贤的真知灼见以语录体的形式来呈现的经典,我们熟悉的是《论语》《道德经》《传习录》等,同样的经典《近思录》虽然畅销近800年,曾经读书人人手一册,在现当代却被忽视和严重低估。如今人人都追捧《传习录》,殊不知宋以后塑造、奠定中国人乃至东亚人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的是《近思录》。 《近思录》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汇编北宋四位大思想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600多则精彩语录,高度浓缩四位大师的思想精华,有“性理诸书之祖”之称。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而我们知道,理学在宋以后主宰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思想七八百年。 《近思录》还起着承前启后的经典作用。一方面它总结、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为阳明心学提供了丰腴的思想素材。正如台湾学者朱高正所言:“没有《近思录》的基础,你去读《传习录》,你自以为懂,其实是不懂的。” 更为重要的,《近思录》是了解朱熹思想的起点。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正处于创作的井喷期,当时他已完成对周敦颐、张载代表作的解读,也将二程著作整理完备,思想成熟,对于大师们的思想与作品了然于胸。在《近思录》中,他巧妙地把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之说与二程性命学说贯通融会,把宋代理学的源头从二程推到周敦颐,又将张载的《西铭》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使自己的思想不再限于二程学,融会北宋四子学说于一体。可以说,朱熹用周、程、张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简明精巧的理学体系,《近思录》的问世是朱熹学派及其思想确立的标志。《近思录》编好之后,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基本上就定型了,后来只是做了一些完善的工作而已。所以,欲读懂朱熹,必先读《近思录》。 朱熹称《近思录》为“圣学之阶梯”。他解释说,《四书》是儒学元典《五经》的入门阶梯,《大学》是《四书》的纲领,《近思录》按大学“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规模来编辑周、程、张四子语录,所以读《近思录》可以和《大学》相补充,并循级而上,渐登圣学殿堂。如果说《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浓缩版《大学》,《近思录》便是完整版《大学》。 从内容来看,《近思录》广博而贴己,集“古圣贤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谈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天地是怎样构成的,人性是怎么来的,人的气质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如何提升自我的修养,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经过几百年持续不断的传播,《近思录》中的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现代读者若想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堂奥,阅读《近思录》是一条终南捷径。 国际朱子学泰斗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堪称《近思录》注解珍本,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朱注朱”,二是博采众长。 《近思录》问世后,朱熹有许多议论、评说文字散见于各书,是理解《近思录》最好的注脚。陈荣捷选用朱子论述八百多条,“以朱注朱”,一不离本意,二容易理解,因为朱熹极善于用浅显的比喻来让人理解深奥的内容。 陈荣捷博采众长,从叶采、江永等《近思录》优秀注本中精挑细选,又从日本、朝鲜学者的注本中筛选注评,辑录评语不在于多而全,而在于恰当而精辟。有一条便一语中的的,也有从多个角度对一句话的理解进行多层次阐释的,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准确、深入理解经典的含义。 如果你想读懂《近思录》,《近思录详注集评》无疑是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