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
作者简介
熊培云,生于20世纪70年代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www.21pinglun.com)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作有《思想国》(2007)、《重新发现社会》(2009),译著有《中国之觉醒》(法文,香港田园书屋)。
内容简介
1840年,是意味深长的一年,它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开端。 就在同一年,年仅35岁的法兰西青年托克维尔在漂洋过海、充分考察 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后出版了《论美国的民主》下卷。此前,在《论美 国的民主》上卷中,托克维尔曾以寥寥数百字,概括了大国崛起的两 种模式: “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像在走向同一 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美国人在与自然为他们设置的 障碍进行斗争,俄国人在与人进行搏斗。 “一个在与荒野和野蛮战斗,另一个在与全副武装的文明作战。因 此,美国人的征服是用劳动者的犁进行的,而俄国人的征服则是靠士 兵的剑进行的。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人以个人利益为动力,任凭个人去发 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不予以限制。 “而为此目的,俄国人差不多把社会的一切权力都集中于一人之 手。前者以自由为主要的行动手段,后者以奴役为主要的行动手段。” 托克维尔像预言家一样指出:“他们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 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好像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终有一天要各主世界 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无缘像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一样见证这两种模式如何演 变为两个超级大国,更无缘看到主宰世界一半命运的纳粹主义德国、 军国主义日本与极权主义苏联的倒掉。历史给这些国家开了个残酷的 玩笑——所谓“大国崛起”,对于它们来说,不过是在国家主义的威权 之下集全国之力空放了几个一毁俱毁的大礼花。 进一步说,根据各自实现的价值目标,“崛起”实际上可以细分为 两种:一是国家崛起,二是国民崛起。前者是国家权力(政府)的崛起, 后者是国民权利的崛起;前者信奉外表的强力与统一,后者注重内心 的自由与幸福;前者信奉国家道德上团结,后者注重个人思想上创造; 前者使社会走向封闭与单一,后者使社会走向开放和多元;前者表现 为一种反向运动,国家崛起的过程,也是民权衰弱的过程,后者却是 正向运动,国民崛起丰富了国家,使国家不至于凌空蹈虚,徒具虚名, 并在适当的时候使国家这一政治工具得到修理或改进。 如国际历史学会会长于尔根·科卡所说,德国的现代化很大程度 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而美国和英国却主要是由社会来 推动的,其动力来自于社会。有学者们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德国:这 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 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 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见《大国崛起》解说词) 用思想来考问世界,就是以思想为犁,以建立思想共和国为价值 指引;而用战争来拷打世界,则滑向刀剑共和国。在此意义上,后冷 战时代苏联的土崩瓦解与美国的继续繁荣,是思想共和国对刀剑共和 国的胜利。而今人对于美国以枪炮谋求全球霸权的忧惧,正是因为看 到了历史上所有刀剑共和国无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前鉴。 谈到国家的意义,几年前我在相关的评论中指出“国家是一个珠 宝盒”。国民是珠宝,国家是珠宝盒,意味着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 一价值,则国家毫无价值。同理,国家崛起若不以国民崛起为前提和 保证,就会闹买椟还珠的笑话。 P5-6 <p>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囊括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新周刊》年度图书奖;新浪网、“深圳读书月”、《南方都市报》、《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奖;财新网年度好书推荐,熊培云力作最新修订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