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29/10/20230829100052651.jpg)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45
折扣购买: 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精)
ISBN: 9787214113047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后于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以及《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 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 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 )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 ,刘师培(申叔)也有“国 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 们就是“国学”这两个字的最 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 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 “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 美学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 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 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 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 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二字 ,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 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 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 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 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 “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 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 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 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 ,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 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 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 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 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 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 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 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 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 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 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 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 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 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 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 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 ,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 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 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 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 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 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 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