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可以很科学

瑜伽可以很科学
作者: 刘子玉吕晓丹编著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20
折扣购买: 瑜伽可以很科学
ISBN: 9787220135316

作者简介

刘子玉,媒体人,曾任《南方都市报》编辑,《周末画报》高级编辑、执行编辑,《瑜伽》(Yoga Journal)杂志主编,现为公众号“108文化传媒”联合创始人,从事瑜伽、正念的传播及阅读写作训练。 吕晓丹,逾10年瑜伽习练者,公众号“108文化传媒”主笔之一,曾任《瑜伽》(Yoga Journal)杂志编辑。香港科技大学环球中国研究硕士,行为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深度爱好者。

内容简介

医生谈瑜伽 医生眼中的瑜伽(一):关于健康,这是一位肿瘤科医生和他的瑜伽老师告诉我的 采访/子玉 一位去医院教医生们练瑜伽的老师接受了访谈,其后介绍了一位“男学员”给我认识。请原谅我如此乏味的客观叙述,事实上,这个特别的瑜伽课堂,两位特别的采访对象,给了我们许多关于瑜伽与健康关系的“一手资料”。 子玉:老师起初是怎样去医院教瑜伽课的呢? 赵雪雅:我一个朋友在本市肿瘤医院教瑜伽课,有一次她临时有事,我替她上了两次课。医院方面挺喜欢我的风格,就希望加一些我的课。之后我的朋友怀孕了,那边的课就全是我上了。每周两三次课,每节十几个人,主要是医生们。另外,我还在一家综合性传染病医院教课,疫情开始后课就停了。 在学员中间,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有一个男医生,其他都是女医生。这个男医生还是做得最好的,一开始在课堂上,他还会在适合的时候,给大家讲讲理论层面的知识(班上有个学霸的感觉):比如坐立冥想前,用手轻轻拉动臀部肌肉向后、向上,他会解释说,这样坐骨能更好地向下扎根,利于脊柱向上延展;练习战士二式,他会告诉大家,这类站立体式可以锻炼腿部肌肉,比如让股四头肌更加强壮。 子玉:教给医生们的动作,和在瑜伽馆里有什么不同? 赵雪雅:相对简单。瑜伽馆会员还是有一部分追求高难度,喜欢炫的体式,毕竟群体相对年轻。 其实简单的动作要做好,单是找到呼吸和动作的连接,都不简单。这个“不简单”,对“僵硬”“柔软”的人都是存在的,大家各有各的功课。也不能一味追求“柔软”,实际上我们要的是一个平衡状态,更合适的说法是“柔韧”。有人前屈能摸到脚,有人只能摸到小腿,但从中获得的功效是差不多的。 我自己属于天生僵硬的人,刚接触瑜伽的时候既僵硬,又自卑,所以比较能理解身体僵硬的人,特别是男学员的感受。但你要知道,灵魂是不分男女的。在课堂上,不应被别人打扰,也不应被自己的想法打扰,专注于练习就可以了。 子玉:那么医生这个“高知群体”,从练习里面收获了什么呢? 赵雪雅:医生们目的很清楚——我要通过这个练习,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比如有人说,来的时候颈椎不舒服,练完就特别舒服,或者说浑身轻松,腰不疼了。那位 70多岁的阿姨专门告诉我,说自己去体检,发现身体状况有所改善。 还有医生专门告诉我,瑜伽老师讲课耗气血,“日出千言,不损自伤”:在摊尸式的时候,说你用录音啊,自己也要躺下休息一会儿,要么在课后打坐,不然消耗太严重了。作为老师,相对于我给予他们的来说,我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 下面访谈的这位医生,就是赵老师在医院课堂上唯一的男学员,原来他接触瑜伽相当早…… 子玉:作为一名医生,这些年您是怎样“找到”瑜伽的呢? 王黎:我是1983年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毕业后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工作了 30多年,主要做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自己的专业经历来讲,我感觉肿瘤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走入瓶颈:晚期治疗没办法,化疗只能缓解一时,让人反应很大,“生不如死”,很多人这么形容。如果能在早期手术,或者其他治疗措施得当,有时候还能治愈,但稍晚一点,基本上不可治愈了。 所以我在2001-2007年去英国,做了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平常主要在实验室,周末去英国的中医馆出门诊。在这期间我简单接触了瑜伽,欧美还是比较流行的。 我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回国以后,在原来基础上就有一个想法,要搞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化疗之外加入中医治疗和体育锻炼(即运动疗法),包括我们1980年代接触过的气功。我想能不能引入其他方法,就去找太极拳馆。 到太极拳馆一看,觉得运动量太大,不太适合肿瘤病人。旁边正好有一家瑜伽馆,进去一问,我觉得这也不错,所以2008年就开始练瑜伽,也把它应用到日常对病人的康复指导上,让适合的病人去练。从2015年开始,我鼓励医院工会把瑜伽课开起来,让职工来练习,很受欢迎。 现在我是从两方面来看瑜伽:从治病的角度,它是有帮助的。对于健康人,缓解职业工作的紧张、焦虑、疲劳,也很有帮助。 子玉:你们在课上练习的简单瑜伽动作,您从专业背景来理解是怎样的呢? 王黎:从中医、西医来讲,都能明白其中一定的道理,但说实在的,也都有一定局限性。 在西医眼里,他们会从骨骼、肌肉、韧带这些方面考虑,西方还专门有了瑜伽解剖学。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纯粹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把瑜伽当一个“死”东西来弄了。 在中医看来,瑜伽本质上是一种疏通经络的方法。 但不管以怎样的角度来看,它的效果是一样的。瑜伽练习的核心点,不在高难度动作,而在于身体、呼吸和意念的配合,由此说来——也可能是我层次不到——高难度动作可能只是个噱头。 练得时间长了,他可以扭得千奇百怪了,别人都达不到,觉得这是个高手。其实在人体经络的视角,你扭到一定程度,能起疏通作用,就可以了。扭得再多,只是韧带、关节的活动度问题。瑜伽如果只在追求动作难度,就舍本逐末了。 子玉:现在在一线体式教学中,确有一种倾向,追求“难”,或者“累”。而印度瑜伽大师的说法是“以尽可能小的力气完成一个动作”,不能垮塌,也未过度。这与我们传统道家或武术里面的练习方法,是非常相似的。 王黎:从第一轴心时代,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就是相通的。那时候人是以一种本源、本能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包括看待自身的。越是古老的年代,人受所谓现代文明影响就越少,因而往往能调动自己原始的认知(能力),直指生命的本质问题。在道家的修行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瑜伽实际上是一致的。 古老传统的瑜伽,是否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验?哪些有关瑜伽的热门观点其实是伪科学?哪些瑜伽练习方式已经得到科学研究的验证?怎样将科学的瑜伽内容应用到现实中去,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本书探讨了瑜伽关于科学性的问题,借助更为科学的瑜伽表达和硬核的瑜伽知识,帮助瑜伽从业者更清晰、更恰当地应用这门知识。让习练者擦亮慧眼,让身体和心灵真正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