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第1部南渡增订本)](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4/18/20221014184504412.jpg)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南渡北归(第1部南渡增订本)
ISBN: 9787540472108
1938年1月中旬,根据国民指令,长沙临时大学 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驻长沙 办事处的徐特立等几位书生闻讯,急速来到长沙临时 大学讲演,坚决反对西迁,鼓动学生抵制国民与学校 当局的号令。无奈形势比人强,历史选择的只能是顺 应时代潮流为民族大义而前行的人。国难当头,大局 已定,临时大学师生打点行装,昂头挺胸,以悲壮的 豪气英姿,毅然迈出了西迁的步伐。 几乎与此同时,中央研究院在长沙各研究所,经 过一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后,决定即刻向重 庆、桂林、昆明等不同的地区撤退转移。中研院总办 事处于重庆发出指示,电令在长沙的史语所与社会科 学研究所、天文研究所等设法向昆明转移。 1938年春,中央研究院在长沙各所陆续向昆明进 发。据《史语所大事记》1937年12月条:“议迁昆明 ,图书标本迁昆明者三百六十五箱,运重庆者三百箱 ,运桂林者三十四箱,待运汉口者两箱,等运香港者 五十二箱,其余六十多箱且封存于长沙。” 一切安排完毕,史语所人员押送三百余箱器物, 先乘船至桂林,经越南海防转道抵达昆明,暂租赁云 南大学隔壁青云街靛花巷三号一处楼房居住。此时梁 思成一家已先期抵达昆明,并在翠湖边一个大宅院里 落脚。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史语所同人与梁家在这 个陌生的边陲春城再度相会了,大家相互倾诉路途的 艰辛。 关于梁家由长沙至昆明的逃难经过,许多年后, 梁从诫曾有过这样的回忆:“汽车晓行夜宿,几天以 后,在一个阴雨的傍晚,到达一处破败的小城——湘 黔交界处的晃县。泥泞的公路两侧,错落着几排板房 铺面,星星地闪出昏暗的烛火。为了投宿,父母抱着 我们姐弟,搀着外婆,沿街探问旅店。妈妈不停地咳 嗽,走不了几步,就把我放在地上喘息。但是我们走 完了几条街巷,也没有找到一个床位。原来前面公路 坍方,这里已滞留了几班旅客,到处住满了人。妈妈 打起了寒战,闯进一个茶馆,再也走不动了。她两颊 绯红,额头烧得烫人。但是茶铺老板连打个地铺都不 让。全家人围着母亲,不知怎么办才好。” 后来,多亏遇上了一群空军飞行学院的学员,才 在他们的住处挤了个房间住了下来。此时的林徽因患 急性肺炎已发烧40度,一进门就昏迷不醒,多亏同车 一位曾留学日本的女医生给开了几味中药治疗,两个 星期后才见好转。 经历了40余天的颠簸动荡,梁氏一家穿山越岭, 历尽艰难困苦,终于在1938年1月到达昆明。几个月 后,史语所人员接踵而至,相见之后的惊喜可想而知 。 待一口气喘过,原中国营造学社的刘致平、莫宗 江、陈明达等人,在与梁思成取得联系后,从不同的 地方先后赶到了昆明。尽管前线依然炮声隆隆,战火 不绝,但此时的梁思成感到有必要把已解体的中国营 造学社重新组织起来,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一次 大规模调查,唯如此,方不辜负自己与同事的青春年 华,以及老社长朱启钤的临别嘱托。他开始给营造学 社的原资助机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发函, 说明大致情况并询问如果在昆明恢复学社的工作,对 方是否乐意继续给予资助。中基会很快给予答复:只 要梁思成与刘敦桢在一起工作,就承认是中国营造学 社并给予资助。梁思成迅速写信与在湖南新宁老家的 刘敦桢取得联系,并得到对方乐意来昆明共事的许诺 。于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牌子又在风雨迷蒙的西南之 地挂了起来。 就在中研院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向昆明撤退的同时 ,长沙临时大学也开始了迁徙行动,师生们分成三路 赶赴昆明。据《西南联大校史》载: 批走水路,由樊际昌、梅关德和钟书箴教授率领 ,成员包括教师及眷属,体弱不适于步行的男生和全 体女生,共计600多人,分批经粤汉铁路至广州,取 道香港,坐海船到安南(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到 蒙自、昆明。 第二批由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郑昕、钱穆 等10余名教授带领,乘汽车,经桂林、柳州、南宁, 取道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河内,转乘滇越铁路火 车抵达蒙自、昆明。 第三批为“湘黔滇旅行团”,由290名学生和11 名教师组成。随队的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由黄钰生 教授领导,成员包括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员许维遹 ,助教李嘉言;生物系教授李继侗,助教吴征镒、毛 应斗、郭海峰;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地质系教授袁复 礼,助教王钟山等人。 P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