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归宿(清朝卷)
作者简介
李正军,男,辽宁盘锦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工作于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期间承担多项省部级、市级课题研究,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国门坍塌 一、世界的那一边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直到鸦片战争前,中 国还是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国家。清朝建国之初,康 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 1736-1795年)等几个皇帝,还比较注意关心农业生 产,抑制土地兼并,并能积极抵抗外国的侵略,因而 一度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号称“康乾盛世”。到乾 隆后期,清朝的统治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嘉庆 (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年间,更是 日益明显地出现了政治黑暗、吏治败坏、自然经济解 体、财政困难、军备废弛的情况。以吏治而言,乾隆 的宠臣和珅,当政二十年,贪赃枉法,作恶多端。乾 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抄了他的家,全部财产竟达白银 八亿两,大致相当于国库二十年的收入!嘉庆时的军 机大臣曹振镛,善于阿谀奉承,看风使舵,一辈子官 运亨通,青云直上。有人要他传授做官的秘诀,他说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在经济方面,小农 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 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广大农民受到不断增加的地租、 赋税、徭役及高利贷的盘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军 备方面,问题也相当严重。八旗兵和绿营兵,吸鸦片 、开赌场、做买卖,奸淫掳掠、欺压百姓,什么坏事 都干,就是不会打仗。武器也破旧不堪,山海关这样 的国防重地,仅有的几门大炮,还是明朝的遗物,早 已生锈,不能使用。封建统治越腐败,劳动人民的苦 难也就越深重。贵族、官僚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 榨取高额地租。和珅一人占地八十多万亩,占地几万 亩、几千亩的大地主更是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 ,能当上佃户就算是幸运的了。许多人背井离乡,沦 为流民乞丐,饥寒交迫,只好起来造反。嘉庆年间, 南方的白莲教大起义,坚持九年,波及五省;北方的 天理教起义,大闹北京城,甚至攻入皇宫。清王朝的 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经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也出现了新的历史因素,这就 是正在生长着的资本主义萌芽,但仅仅是萌芽而已, 远不能改变中国社会在封建道路上缓慢运行的历史现 实。就在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 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与此相反,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革命 性的变化,西方各国陆续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 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 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场变革并不仅仅 发生在西方个别国家,而是一场遍及欧美大陆的意义 深远的社会巨变。 这场变革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17世纪中叶以前 ,英国仅指英吉利王国,其领域只有英格兰和威尔士 ,并不包括苏格兰。当时的英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 业国家,城市很小,除伦敦有20多万人口外,其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