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精)
ISBN: 9787101156270
黄河入海流:对诸子百家的直观认知 非常简略地整理了“诸子与诸国”的脉络联系之后 ,本书已经走向尾声。通过之前十一章篇幅的叙述,我 们完成了东周列国与诸子百家思想发展的第一轮框架描 述,而在本章上述的矩阵式分析中,则是对诸子思想体 系的第二轮概括。诸子百家中的流派与哲人不可胜数, 本书只涉及他们思想和事迹之万一,但相信所提出的分 析体系或能有效地归纳其中的脉络。最后,针对乐于格 物致知的读者朋友而言,要想形成对诸子百家更简明、 直观的认识,其实还有第三轮更精炼的版本。 依照“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诸子 百家的思潮最为粗略地分为两类:扶墙者与推墙者。当 我们把东周时代的社会变迁过程,形象地想象为一堵向 东出现倾斜的高墙。一开始,人们往往都选择站在扶墙 的一边,想尽各种办法,或努力让高墙恢复原本直立的 状态(儒家),或至少维持现状,不要继续倾斜(墨家 )。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高墙倾斜的趋势增无减, 让扶墙者渐感受挫。于是,有人开始放弃、逃离撑扶的 任务(杨朱)。 当然,高墙倾斜的幅度和速度,在起始阶段总发生 得较为缓慢,或让扶墙者的努力看到一线希望(子夏之 儒),或期待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兵家)。不过 ,高墙倾倒的进度,总会因着自身斜率增加和扶墙者的 减少,而逐渐加速。此时,在预感到倾覆不可避免之际 ,人们开始思考不同方案。除了彻底放弃者外,有人决 定孤注一掷,押注毕其功于一役(黄老),还有人选择 寻找后路,避免在废墟落下时一同牺牲(老庄)。至于 剩下的其他人则作出了更决绝的选择,索性站到了斜墙 的另一侧,以推墙者的身份,寻求打破这终日令人惴惴 不安的局面(法家)。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固然是美好的愿 望,但人类迁移的趋势不可违,社会变迁的方向不可逆 。大厦颠覆之后,还有新的高楼重新立起;前浪拍岸之 时,仍有后浪层层叠叠,日夜不倦。 黄河流域人群迁移的故事永不停歇,如同水流从上 游潴蓄于山西高原西侧后,东临平原,一泻千里,奔流 入海,在下游平原留下大大小小的湖泊、河道,而那些 人类开掘的陂塘堰坝,则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水流趋势、 脉络的理解与思考。 与此同时,这些奔腾入海的人流并没有就此抵达终 点,而是如同水流在河、海交汇后,经过蒸发作用,再 次化为丝丝雨露,飘过辽西山脉,沿着阴山、大青山的 支脉,重新散聚于黄河上游。有朝一日,他们将复以涓 涓细流之姿,再一次汇入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