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第1季)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汉沽,位于天津东郊,瀕临渤海湾,古名“小 盐河”,如今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里占天时地利、物华天宝之优,自古享盐鱼之利, 除熬盐晒盐外,还以海洋捕捞为生,因此产生了天 津海洋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汉沽飞镲”。 镲是一种金属响器,声音洪亮,传播很远。根 据资料记载,汉沽飞镲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汉沽 一带的渔民为了扩大捕携能力,常常搭伴组船出海 ,他们在茫茫大海中遇见鱼群时,各船纷纷敲镲击 鼓,鱼虾听到热闹的声响便围拢过来,渔民就能轻 松捕获更多。发现这个集体协作的秘密之后,汉沽 渔民家家船上备有飞镲,渔民们把敲镲击鼓作为渔 情通报、撒网收网及渔船进港后告知家人的信号, 把这种方法叫飞镲捕鱼,也称之为“打喜”。 民国年间,汉沽高家堡村村民经常遭到海抢子 (海匪)的抢掠,进入冬月休船季节后,村民请来 形意拳术大师唐维禄传授形意拳武艺,增强自我保 护的能力。形意拳文化的融人为汉沽飞镲注人了新 的文化活力,随后,从1934年开始,他们开始把镲 、铙、钹、鼓相融汇为一体。这其中有一次独特的 机缘,汉沽高家堡村村民高振岚、高振先、高振轩 、高振奎四兄弟到遵化景忠山朝圣碧霞元君娘娘, 见庙中老方丈到碧霞宫前祭祀时挥舞铜钹,做击打 翻飞多种动作,四人随即拜师学艺。回村后,他们 将“打喜”搬上陆地,开始应用于宗教仪式或庆典 活动,并与汉沽地区家喻户晓的形意拳武术动作相 融合,在不断实践中衍编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汉 沽飞镲”。 汉沽飞镲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遍及汉沽 辖区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早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 围,但仍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汉沽地区 的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蔡家堡等群众自 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将大 鼓、大铙有机结合,边演奏边耍镲,做出各种优美 的动作。原本并不复杂的打击乐器,在这里已经发 展为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地 方综合性传统民俗艺术。2006年,汉沽飞镲成为天 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人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满宗,今年66岁,是汉沽有名的船把头,打 了一辈子鱼的他另外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汉沽飞镲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茫茫海上,汉 沽渔民仍沿用飞镲这种古老而特别的方式捕鱼,表 现出渔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勇敢无畏的气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 时值2月,渤海的休渔期结束了。天津汉沽的渔 民们进人新一年的工作季节。凌晨4点,赵满宗准备 出发,他必须赶在潮水涨起来之前到达码头。 “走吧,哥几个,上船了,上船了。”赵满宗 招呼着一起出海的渔民兄弟。每次出海打鱼,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