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
作者: 王涛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规矩和爱
ISBN: 9787564060251

作者简介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

内容简介

你看到本章的标题时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先学做父母, 然后才是教育孩子?”首先,学做父母和教育孩子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 不完全一样。前者的重点在父母,而后者的重点则在孩子。其次,学做父 母应该先于教育子女,因为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乘坐飞机时,有 这样一条安全指令:带孩子的父母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然后再帮孩子 戴上。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条类似的原则:先学做父母,然后再去教育孩 子。 现在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父母自己就是第一代独生子 女。在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关爱使他们的心智成熟比较慢。自己还是没有长 大的孩子,却已经开始为人父母。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位“80后” 的妈妈一手抱着宝宝哺乳,一手拿着鼠标全神贯注地打游戏。看着这样的 情形,我不得不担忧这位妈妈和她怀中孩子未来的幸福。去责备这些不成 熟的父母不如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 初衷。 当然,不仅仅“80后”的年轻一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为人 父母。严格地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 和成长。但是能否成长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 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因为要改变一个 超过10岁的孩子已经很不容易,要改变一个成年的父母自然就更难。更何 况这种改变要靠父母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监督来实现,所以是难上加难。 如果这样,我们在学习为人父母上是否就没有指望了呢?断然不是。 最让我们有信心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在孩子出生后,我们做父母的,身 上会突然有一种陌生的大爱产生。 我自己就明确地经历和感受过这样的爱。记得初为人父时,刚满周岁 的儿子因为过敏瘙痒而整夜啼哭,用小手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有一个晚 上,我只能摁着他的小手不让他再抓正在结痂的皮肤,小家伙就拼命挣扎 和哭泣。无助的我心里忽然冒出这样的祈求:“上帝啊,给我一个恩惠, 让这过敏和瘙痒都统统到我身上吧,让我的儿子能安睡一夜。”这是我人 生中第一次有这样的祷告,不仅愿意牺牲自己不求回报,甚至能够把这样 的牺牲当做一种恩典来祈求。我明白这种油然而生的爱绝不是自己努力学 习得来的,而是随着这个小生命来到我的身边自然出现的。那一刻,我顿 悟了什么是父母之爱。 我也在数以万计的家长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爱。近些年,我在中国的一 些城市给很多父母做过讲座,每次讲座长达3个小时。很多父母早早来到会 场,总是先坐靠前的位置,整个讲座中都不停地写着笔记。几乎每个父母 都是聚精会神地听完讲座。我在中美当老师十多年,教过中国的小学生, 也教过美国的研究生,从没见过像中国家长这么认真的学生。很难想象若 没有对孩子那份切实的爱,这些父母能听完我3个小时连抑扬顿挫都不明显 的讲座。 所以正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才能让我们产生这样切实的爱。有了这 样的爱,一切改变皆有可能。但是仅仅感性地凭着这份本能的爱仍然很难 做一个好父母。这是因为这份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淡。有多少父 母在孩子才2岁的时候已从爱得要命变成了“恨”得要死。不少焦头烂额的 妈妈常常“恨恨”地对才2岁的孩子说:“我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去 。”确实,若没有理性的学习,父母这份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 “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 ,好好学习如何更加理性而长远地爱我们的孩子。即使这份原始的爱没有 随时间而淡化,甚至愈来愈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 的堤坝,他们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本书旨在帮助父母理解规矩和爱的关系,引导父母用规矩建立理性的 大坝,让爱造就孩子,也造就自己。在学习规矩和爱的关系之前,让我们 先了解一下父母这个岗位的特殊性。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