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微经典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微经典
作者: 编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12.80
折扣价: 3.10
折扣购买: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微经典
ISBN: 97875344875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盖红盖头的习俗从何而来 我国古代女子出嫁都要盖上红盖头,新人拜堂时 或进入洞房后,新郎会用秤杆或机杼等物掀去新娘的 盖头。那么女子出嫁盖红盖头的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呢? 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嫁娶》中记载道:“ (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 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可见,红盖头很早就已经 应用到婚礼之上了。 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传说。话说上古时期,百姓 触怒了上帝,上帝便派天神降下浩瀚的洪水来惩罚人 类,想要使他们灭绝。但是天神不忍心勤劳善良的一 对兄妹无辜受到牵连,于是用竹篮将他们救了下来。 洪荒之后,天地之间仅存这二人,为了人类的繁衍, 两兄妹商议之后,决定结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 。于是两人来到山顶,向天祷告:“上天若同意我兄 妹二人结为夫妻,便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 不让,就叫它们散开。”话音一落,只见天上的几个 云团慢慢往一起凑,最后终于结为一体。于是两人就 结为了夫妻。在婚礼那天,妹妹为了遮羞,便“乃结 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 后来,草扇变成了红盖头,预示着吉祥如意。 历史上这种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极其 动荡,人们为了安全,只好简化那些繁琐的结婚仪式 ,采用了一种“拜时”的结婚方式。所谓的“拜时” 就是男女双方选好日子后很快结婚。但是这种方式和 当时的礼法十分不符,所以人们只好用纱布遮住新娘 的脸来掩羞。后来这种习俗被人们传承了下来,成为 了婚姻礼俗的一部分。 “洞房”一说从何而来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所著的《君子有所思行》中 写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庾信在《三 和咏舞诗》中写道:“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 这足以说明,“洞房”一词发源很早。那么“洞房” 二字从何而来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了奢华的阿房宫,把天 下所有的美女都网罗到了宫殿里,其中就包括一个叫 三姑娘的美人。机智勇敢的三姑娘不甘受人奴役,趁 着看守人不注意,逃到了华山,生活在一个山洞里。 当时的很多读书人也因为“焚书坑儒”事件逃到了偏 远地区,其中有个叫沈博的书生也逃到了华山。 一天,两人在山上偶遇,不久便坠入爱河,决定 结为夫妻。于是,他们以天地为媒,插枝为香,把居 住的山洞作为新房。因为新房是一座山洞,所以两人 就把新房称为洞房。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他们一 直都非常恩爱。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人们非常佩服三姑娘 这种不畏强权和勇敢反抗的精神,便在华山的寺院里 供奉她的神位,把她称为三圣母。后来,人们又虚构 了和她有关的宝莲灯及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使得洞 房的传说更加神秘和感人。此后,人们就把结婚时的 新房叫做洞房,把新婚之夜叫做洞房花烛夜。 洞房礼俗有哪些 坐帐,指的是新娘被送进洞房以后,向着喜神所 在的方位落座。依照最古老的传统,坐帐的时间为三 天,为了避免难堪,新娘往往要在婚礼前几天节食。 后来人们修改了这个习俗,只坐一天,或者坐一下午 以示代表。 撒帐,指的是在新人的床上撒上红枣、花生、栗 子等干果,撒的时候还要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 生个大胖小”。 吃“子孙饺子”,指的是早些时候,在京西区域 有这样一种风俗,在婚礼举行前一天,男方要把米、 面、肉、点心等装到大食盒中,抬到女方家。女方家 则要邀请“全福人”以食盒中的东西为材料,制作成 饺子和长寿面,美其名曰“子孙饺子长寿面”,之后 让男方将其带回家中。婚礼举行当天,新娘从轿子中 出来后,先要吃长寿面。送到洞房里后,新郎和新娘 一同落座,“全福人”则在一旁给他们喂没煮熟的饺 子,口中还念念有词:“生不生?”新娘必须要回答 “生”,为的就是讨生孩子这个彩头。 “同牢”,这是古时候的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仪式,指的是一对新人吃放在同一只碗或盘里的肉食 ,意味着两人即将开始共同生活。 合卺,指的是一对新人于洞房中一起喝合欢酒。 这个习俗从上古时就存在了。喝合欢酒的器具是由一 只葫芦从中间劈开做成的两只瓢,把这两只瓢的柄连 到一起,装入酒水,一对新人共同饮下,有自此之后 两人一体的寓意。后来杯盏代替了瓢,合卺也改称交 杯酒。 结发,结发的本意是束发,就是把一对新人的头 发简单扎到一起,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也有的地方 分别剪下新郎、新娘的一绺头发,然后用彩线扎到一 块作为信物。后来人们用结发夫妻指代原配夫妻。 P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