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作者: (英)凯恩斯
出版社: 地震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48.00
折扣购买: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ISBN: 9787502852719

作者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zui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著称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赵彦锋,硕士,任职于西安财经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研究。出版有《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营销细节大全集》《一看就懂的投资常识全图解》等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译者序 在世人眼中,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传奇:游走于权力核心的边缘人;回归家庭的同性恋纨绔子弟;对市场充满质疑的投机家;憧憬政治家生涯的知识分子……但是他最引人瞩目的身份仍是“天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之父”:他可以用9页文字全面深刻地概述一次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起因;他可以用10多份简要表格在近一个世纪前就揭示出全球经济开始一体化这一重大事实;他可以用一本书倾倒几代学人,让众多的经济学家们以“凯恩斯主义者”自傲;他可以用一个经济理论影响过去、现在的经济政策制定,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出生于1883年6月5日(有趣的是,亚当·斯密的生日也是6月5日,两者隔了160年),凯恩斯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剑桥大学的讲师兼管理人员,出版过关于经济学方法和哲学的书;其母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公理会牧师之女,一生力行善事。凯恩斯天资聪颖,他14岁进入伊顿公学主修数学,并获得奖学金。1902年,19岁的凯恩斯就读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数学荣誉学位一等学位。而在就读剑桥大学期间,凯恩斯在文化圈、艺术圈、政治圈结交了很多知名人士,例如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伦理学家乔治·摩尔、经济学家马歇尔、剧作家萧伯纳,政治家丘吉尔和他也都有深交。 1905年,凯恩斯获得了剑桥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选择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并同时准备公务员考试。1906年,凯恩斯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入职印度事业部。因为这个名次,他还情绪低落了很久。凯恩斯对印度其实并不太感兴趣,但是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做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也算有所收获。 1908年,凯恩斯辞去了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一直工作到1915年。这几年里,凯恩斯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闲暇时打打高尔夫球,去蒙特卡洛赌博,搞书籍和艺术品收藏,还多次去意大利、法国、希腊、西西里岛游历。他的学术工作也同样搞得有声有色:1909年,凯恩斯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外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恩斯被政府召到财政部帮助制定战时财政计划,他凭借聪明才智和独特思维很快成为核心人物。战后,他又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巴黎和会,和会成为凯恩斯一生的转折点。在和会上,他极力劝说协约国对德国不要施加过多的惩罚。劝说无效后,他写下了《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在这部著作中,凯恩斯认为德国永远不会遵从条约中苛刻的经济条款,而且德国会对欧洲持续的稳定造成威胁,还可能因为感觉自身被压迫而发动另一场战争。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37%,国际贸易数量减少了2/3。到处是衣衫褴褛的乞讨者,等待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排起了长队。整个西方社会笼罩在一片痛苦、恐惧与绝望的空气中,人们都在问:出路在哪里? 人们把目光投向经济学家们,结果几年下来,经济危机没有缓解,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的声誉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货币理论大师费雪对经济持乐观态度,结果其不但在股市中亏损近1000万美元,还成为美国人嘲讽的对象;米塞斯与哈耶克主张自由放任经济学说,但因为经济一直没有好转而显得尴尬。就在此时,凯恩斯提出了一项经济政策,他建议政府在衰退期间通过主动的赤字开支来启动经济,建议增加有效内需以复苏经济。而反映他这些理论思想的著作就是我们这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最终,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获得了成功,他把阴郁的西方社会从经济危机中拯救出来。 《通论》不仅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划时代的巨著,甚至可以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而凯恩斯本人也因之跻身于世界思想界的巨人行列。美国的著名教授哈利斯在1953年曾经写道:也许我们应该早一点宣称《通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一起构成了过去一百年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著作。 从1929—1933年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及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本人的理论以及后来不断扩充和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几乎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理论界。《通论》的出版和问世,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构建并演变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支。继而,西方各国的经济学界几乎人人都成了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主张,也成了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不二选择。正是因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带来的巨大影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说“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加雇佣的工人数量,扩大生产;反之,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者让一部分商品滞销,此时就会因为没有办法实现其最低的利润而裁员,减少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的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近十年来,关于凯恩斯主义是否可用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高失业、低增长、高通胀,使得一部分人把凯恩斯主义视为滞涨的罪魁祸首,认为凯恩斯主义应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让凯恩斯主义悄然回归——各国政府纷纷开始认识到,有必要支付巨额财政资金来帮助经济复苏,或至少能阻止失业的进一步增加,防止已濒临破产的企业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而这类由政府支付资金救助经济复苏的计划,通常被称为“凯恩斯经济刺激计划”。在2008年10月23日出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上,罗伯特·卢卡斯甚至说:“我猜想,现在人人都成了藏在散兵坑中的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 1946年,凯恩斯因为心脏病发作在家中去世。他的一生可谓精彩无比:作为官员,他参与过政策的制定,见证过诸多的历史时刻;作为经济学家,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学,成为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的经济学奠基人;作为股票投资者,他通过炒长线赚过大钱,去世后留下41万英镑的个人资产;作为学者,他屡屡在媒体上亮相,算得上是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他晚年,有人问他:如果能重新活一次,他会做一些什么不同的事?凯恩斯的回答是“如果能再多喝点香槟就好了”! ?公共投资如何拯救经济衰退?裁员、降薪如何拯救失业危机?税收政策改革如何还富于民?货币主义能否治理通货膨胀?资本主义“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为你解读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深刻影响20世纪经济格局,开创宏观经济学的里程碑式著作,一经发表便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以及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提出:“只要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实行公共开支和经济军事化,就可解决失业问题,化解经济危机。”这一理论为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本书以其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理论”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四色全彩插图,优质纯质纸印刷,经典重译,可读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