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118.00
折扣购买: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第7卷 学科之争 实用人类学
ISBN: 9787300330839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辽宁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专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译著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彼岸星空——康德书信选》、《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等,另撰有数十篇论文。
论无聊和消遣
感到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快乐,这无非就是:感到自己连续不断地被驱使着从当下状态走出(因此,这种状态必定是一种同样经常地重复的痛苦)。由此就也可以解释对一切注意自己的生命、注意时间的人(有教养的人)来说无聊的那种压迫人的,甚至可怕的重负。使人离开我们所在的那个时刻并过渡到下一时刻的这种压力或者驱动是加速度的,并且可以一直增长到作出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耽于享乐的人尝试过一切方式的享受,对他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享受了;例如人们在巴黎谈到摩丹特勋爵时就说,“英国人绞死自己,为的是消磨时间”。———在自身知觉到的感觉方面的空虚激起一种畏惧(horrorvacui[对空虚的畏惧]),并仿佛是激起对一种缓慢死亡的预感,这种死亡被认为比命运迅速斩断生命之线更为痛苦。
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时间的缩短与快乐被当做一回事,因为我们越是忘却时间,我们就越是感到神清气爽;例如在乘车出游时,一次社交长达三个小时之久因谈话而兴趣盎然,在下车时,如果其中一个人看一下表,就会高兴地说:“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或者“时间对我们来说过得真快啊!”因为与此相反,如果对时间的注意不是对我们尽力摆脱的某种痛苦的注意,而是对快乐的注意,人们就会合情合理地对时间的任何损失感到惋惜。———那种很少包含表象变换的商谈叫做冗长无聊的,正因为此也是烦人的,而一个逗笑令人觉得时间短的人即使不被视为一个重要人物,也毕竟被视为适意的人物,一旦他走进房间,所有在座的客人都满面生辉,就像从重负下面解放出来那样快活。
但是,一个人在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用无聊折磨自己,以至于他每天都度日如年,但在临终时却抱怨人生苦短,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其原因可以在与一个相似的观察的类比中来寻找:为什么德国的里(不是测出的或者像俄国的里那样配有里程标志的里)离都城(例如柏林)越近就越小,离之越远(在波莫瑞)就越大呢?因为看到的对象(村庄和农舍)的充实,就在记忆中造成错误的推理,认为已走过一大段距离,因而也为此需要比按照钟表所会得出的更长时间;但后一种情况中的空虚,却很少造成看到的东西的记忆,因而就造成路程较短,因而时间也较按照钟表所会得出的更短的推理。———同样,用各种各样变化多端的工作标志着生命最后部分的那些阶段,其总和会给老年人激起这样的想象,认为所经过的生存时间比他按照年数所相信的更长,而他为了实现一个预期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向前推进的工作就充实了时间(vitamextenderefactis[用工作来延长生命]),这是感到人生的乐趣但毕竟也满足于生活的惟一可靠手段。“你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长久(甚至在你自己的想象中)。”———于是,生命就会以心满意足而结束。
但是,在生命期间的心满意足(acquiescentia)又是怎样的呢?———它是人无法达到的,无论是在道德方面(在行为正派上对自己满意),还是在实用方面(对他认为通过技巧和聪明为自己挣得的舒适满意)都达不到。大自然把痛苦当做能动性的刺激置入他里面,他不能摆脱这痛苦,为的是始终向着更善进步,而且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对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心满意足也只能如此称为相对的(部分是由于我们把自己与别人的命运相比较,部分是由于我们也把自己与自己相比较);但它绝不是纯粹的和完备的。———在生活中(绝对地)心满意足,这就会是没有行动的平息和动机的静寂,或者是感觉和与之相联结的能动性的迟钝。但是,这样一种迟钝与一个动物体内心脏的静寂一样,是不能与人的理智生命共存的;如果不是(通过痛苦)产生出一个新的刺激,继这种静寂之后的,不可避免地是死亡。附释:在这一卷中,本来还应当讨论激情,即在人心中超越内在自由的界限的那些愉快和不快的情感。然而,既然这些情感往往被混同于将在另外一卷,即欲求能力那一卷中出现的情欲,而且毕竟也与情欲有亲缘关系,所以我将在这第三卷中着手讨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