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京华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8.60
折扣购买: 叔本华的心灵咒语
ISBN: 9787550220065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因此,作为表象的世界——我们在此方面考察的 这个世界,有着本质的、 必然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半面——客体和主体。客体 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杂多性即是通过这些来表现的。主体却不在空间和时 间里,因为在任何一个 进行表象的生物中,主体都是完整的、未被分裂的。 因而无论是这些生物里 单独的一个客体,还是现有的亿万个生物与客体,都 同样一道完备地构成这 作为表象的世界;一个单独的生物消失了,其作为表 象的世界同样跟着消失 了。所以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半面;甚至对思想也是 这样,因为任何一个半 面的意义和存在都只能通过另一个半面来体现:共存 共亡。二者又互为界限, 客体的开始即是主体的终止。这是双方共同的界限, 这也同样体现在下列的 事实中:一切客体所具有的本质而普遍的那些形式— —时间、空间和因果性, 不用认识客体本身,只从主体出发就能够发现,能够 充分地认识;就像康德 说的,这些形式已先验地在我们的意识中。康德发现 了这一点,这是他主要 的功绩。现在我再进一步地说明,根据律就是我们先 天所意识到的,客体所 具备的一切形式的共同表述。由此可知,我们先天知 道的正是这一定律的内 容,别无其他。事实上,这一定律都已经把我们先天 明确的“认识”说尽了—— 这便是由此产生出的结果。 对于我们而言,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间的区别就 是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 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别,即概念——这也只 是地球上的人类所专有。 这区别于动物且达到概念的能力,即被称为理性。在 此我们单就直观的表象 展开论述,以后再考察这种抽象的表象。直观表象包 含整个可见的世界或者 说全部经验以及经验可能达成的条件。这是康德十分 重要的一个发现——前 面已经提到,他的意思就是:经验的这些条件和形式 即是世界的知觉中最普 遍的事物,世上的一切现象存在于一种方式共有的东 西——时间和空间,当 单独离开它们的内容时,不仅能够被抽象地思维,还 可被直观。而这种直观 并非是从什么经验的重复假借得来的幻象,而是毫不 依赖任何经验,甚至会 设想经验反过来依赖这直观;这是因为空间和时间的 一些属性——比如直观 先经验所认识到的,都能够作为一切可能的经验的规 律;不管在哪里,经验 都须遵照这些规律而取得效果。我曾在讨论根据律的 那篇论文里将时间和空 间——倘若它们是纯粹而毫无内容地被直观的——看 成隶属于表象的、特殊 而单独存在的一个类。 但如果将时间和空间分开单独来审视,即便令其 没有物质,也还能够直 观地加以表象,然而物质就不能没有这两者。物质与 其形状是不能分割的, 是形状的就必以空间为前提条件。而物质的全部存在 也不可能游离于其作用 之外,作用总是变化的,且只是在某个时间里的规定 。但时间和空间并非分 割开来作为物质的前提,物质的本质是由二者的统一 构成的,正因为这样, 如上所述,其本质是存于作用和因果性中的。倘若所 有能够想到的现象和情 况,可以在无限的空间里排列而不致拥挤,或是在无 尽的时间里先后继起而 不致紊乱,那么,在这种现象和情况之间就没什么必 然的关系可言了。而依 据这些关系对这些现象和情况所做的规则就更无必要 ,或者说没法得到应用 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空间中有一切的并列 ,时间中有一切的变化, 但只要这两者各自独立,而没有在相互的关系中有其 过程和实质,因果性就 无从谈起;而物质真正本质的构成又离不开这因果性 ,由此可知,没有因果 性,就没有物质。但因果律获得意义和必然性的原因 在于变化的本质不仅仅 是情况本身的变化,更是空间中同一地点上情况随时 间的变化,即不同的时 间有不同的情况;是同一特定时间上情况随空间的变 化,也就是不同的空间 有不同的情况。二者只有这样相互地制约,才能使照 此变化的规则具有意义 且具必然性。因而,因果律所规定的不是只在时间中 的情况相继起,而是就 一特定空间而言的;情况的存在不是在一特定的地点 ,而是在某一特定的时 间。变化即是依此因果律发生的变更,每次都会同时 且统一地涉及到空间和 时间的某个部分。由于因果性,空间和时间才得到了 统一。 虽然直观须经由因果性的认识而成立,但就此以 为客体与主体间存在着 原因和效果的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一 关系只存在于直接的和 间接的客体问。正是由于存在上述的误解,才会不可 避免地出现有关外在世 界的实在性的愚蠢争论,在争论中才会出现独断论与 怀疑论相互对峙的情况, 前者一会儿是实在论,一会儿又是唯心论。在此要对 争论双方说明的是:首 先,客体就是表象;其次,它的作用就是能够直观的 客体的存在,在其作用 下,事物的现实性随即产生。但想要不同于其作用, 在主体的表象之外实现 客体的实际存在,要求真实事物有一个存在,那是毫 无意义并相互矛盾的。 所以只要直观的客体是客体——表象,那么,认识了 直观客体的作用方式即 是完全认识了这一客体,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什么是 为这认识而留存于客体 上的了。就此而言,存于空间和时间里的直观世界, 纯粹通过因果性实现自 身,因而也就是实在的,它即为它显现的东西,且完 整而毫无保留地作为表 象,按因果律而联系着。这即是它经验的实在性。另 一方面,一切因果性又 只对悟性而存在,因而整个现实的世界——发生作用 的世界总以悟性为条件; 倘若没有此条件,这样的世界毫无意义。但不仅仅是 为这,而是因为想象一 个不存在主体的客体根本就不可能不是矛盾的,所以 我们才会否认独断论所 宣称的那种在主体之外的实在性。表象就是整个客体 的世界,无可移易,因 而只能以主体为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其具有先验的观 念性,但并不意味着这 一切是假象。它是什么就显现出什么,即显现出一连 串的表象,根据律就是 穿起这一系列表象的韧带。对于具有健全的悟性的人 而言,这样的世界—— 即便从这世界最内在的意义上讲,也是能够理解的, 对悟性而言,这是完全 清晰的语言。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