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镯子 白棉花

草镯子 白棉花
作者: 黄蓓佳|责编:薛子俊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20
折扣购买: 草镯子 白棉花
ISBN: 9787020167777

作者简介

黄蓓佳,出生于江苏如皋。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黄蓓佳的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童眸》《野蜂飞舞》《奔跑的岱二牛》《叫一声老师》等近二十部长篇小说和《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等多篇中短篇小说,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五个一”工程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重要奖项。 黄蓓佳的儿童小说,通过优美的语言、有趣的故事、生动的人物、温润的情感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得到文学的濡染、艺术的熏陶。 黄蓓佳在成人文学创作上也颇有成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

内容简介

人文版序·写作者的世界 黄蓓佳 二十多年前,我刚刚写完我的第一本儿童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赵水金老师得知消息,要求我将这本书交给人文社出版。我记得那是在冬天,我刚好去北京参加全国作家代表会议,早晨从宾馆出发开了一上午的会,中午回到驻地,房间里赫然坐着可敬的赵老师,她已经等了我整整两个小时。 如无意外,这本书就应该是人文社的。偏偏意外总是会时常发生。当年我们省里的年轻的宣传部副部长,也是我们江苏作家代表团的领队,中午在餐厅吃饭时发现我身边坐着的陌生人,很警惕地过来询问。得知是来取我的小说稿件的人文社编辑,当即把我喊出门外,问明我的小说的题目和内容之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达命令:这本书不能拿出本省,必须在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副部长是女同志,年轻,想做事,胳膊肘儿往里拐,我能够理解她的用心。我那时候也年轻,头一回写儿童长篇,心虚,探不着底,对于出版单位完全无所谓。更关键的是,副部长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不敢也不想违抗她的意思。不就是一本书吗,在哪儿出不是出呢? 于是这本书,在苏少社编辑们紧锣密鼓的忙碌后,开春便上了书架。当年获了全国儿童文学奖,接着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广播剧,很意外地,均获了全国大奖。二十多年中,小说经过无数次的印刷,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五百万册,还输出近十个国家的外文版本。在我所有的儿童小说中,它一直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一本。 但是,内心深处,我依然是对人文社、对赵水金老师有愧的,我顺从了领导的意愿,却辜负了在我房间里坐等两个小时的了不起的编辑。如今赵老师早已退休,我连一声“对不起”都没有来得及说。 现在人文社愿意出版我这套儿童长篇全集,我绝对地心怀感恩,也如释重负:《我要做好孩子》终于回归了,而且附带着还奉上一笔大大的利息,这就是除它之外的十七个小说。该是谁的,总会是谁的。 回到写作这件事上来。我们今天的生活,与以往的很多年相比,应该是前所未有的喧闹、快速、复杂、纠结,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来没有像这样瞬息万变、波涛翻滚。如何表现今天的生活?如何表现今天的孩子们的生活?如何摆平我们写作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文学作品中的世界,从来都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它好像是这样,又好像是那样,非常普通,又十分特别。它是作家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向往,是一个透明的发光体,永远在我们面前光芒万丈地滚动着膨胀着,让我们误以为一伸手就能够抓住,却又永远跟我们保持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每个作家都奢望自己能够写透这个世界,事实上,世界太宽广太丰富,我们的大脑、灵魂、胸怀、笔力都远远不够。我们甚至都不可能精确到位地还原生活,因为那生活距离我们太近、太熟悉,努力去看的话,会目眩神迷。我们只有漂浮在生活当中,从熟悉的背景中去想象出陌生的人物和故事,这样我们还可以放手一搏,写出我们主观思维中认为有可能发生的一切。 作家的判断力不同,目光的深浅度不同,文字的敏感性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有质和量的不同。有的时候用力过猛,作品反而显得僵硬和虚假;有的时候心思太密,作品就只有精细,没有深度。这种对写作的力道的掌握,说到底也是一个经验问题,人的天分是上帝给予的,人的经验却是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慢慢累积的。 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前面总有一个想象中的读者,我这个东西要写给谁看,我的目标读者群是哪一类人,把这个位置定好,才能确定接下来的一切。具体到儿童文学,我个人认为,一部好的儿童小说,应该同时反映出两个世界:纯真的儿童世界和复杂的成人世界。如何把这样两个世界用符合儿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对我们的创作水平的一个检验。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认知功能是一定存在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很多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儿童文学作家当作他们生活的导师,他们会把你在作品中营造的世界当成一个真实的世界,相信一切可能性,相信作家有力量给他们平凡的生活带来奇迹。 这就是儿童文学作家面对的难题:你应该如何创作自己的作品,如何小心翼翼地呵护一颗颗稚嫩的童心?你的作品不能过于简单,可是又不能过于复杂;既不能让他们快乐无边,又不能让他们对生活对世界过早地失望,过早地失去信心,陷入恐怖。你要在阳光和阴影之间来回地平衡,求取一个最合适的“度”。你还得搜肠刮肚去想出引人入胜的情节,去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去用流畅的、会飞翔的文字把这一切表达出来,让孩子们捧起书来不忍释卷,而不是心生厌倦。所以,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旦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那么进入到具体作品的每一步写作过程,都是举步维艰的,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我自己兼及成年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两种写作,深感为儿童写作的不容易。在题材选择的范围上,在文字的可操作性上,在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取舍上,儿童文学写作需要加倍地用心,也加倍地考验我们的智慧和水平。 但是,写作的快乐也就在这种选择和平衡中,这是我们的享受,享受文学,享受写作的了不起的过程。 再一次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朋友们,以出版这套长篇全集的巨大劳动量,弥补了我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错失。至此,我真正地感觉到圆满。 2021年5月 后?记 在我们这本书的结尾,一个懵懵懂懂的八岁小女孩,在冬天的清晨,在天空淡血色的朝霞映照下,在满大街白花花的薄霜的衬托中,奔过青阳城寂静的大街和小巷,去一个叫“芸姨”的女人家中寻找她的父亲。她看见缠了红线的门环上挂起了一把铜锁,于是软软地瘫坐在台阶上,满心委屈地茫然四顾。 这样就完了吗?一本书就这样结束了吗?梅香的父亲去哪儿了呢?梅香后来找到他没有呢?这一家人的日子会怎么过下去呢? 小朋友们说,故事还没有完呢,我应该接着写,要有完整的尾巴。可是我真不能再写了啊。从春到冬,梅香已经度过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时光,过了那个春节她就是九岁,那应该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我不知道小朋友们最后有没有读懂这本书。在书中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梅香父亲这样一个新旧杂糅的人物,他有挣脱家庭的愿望是必然的,他的犹豫他的柔弱也是必然的。面对封建社会这样一堵坚硬的墙壁,他如果不敢迎头撞上去,那就肯定是选择转身而逃,把责任把亲情把烦恼呼啦一下子抛在旁边,很懦弱很自私地去开辟他自己的天地。小朋友们不必去恨他,因为他就是一只在旧时代旧家庭里结出来的蚕茧,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如果不把茧壳咬破,自己就会窒息而死。 所以,我期望小梅香是一个坚强的女孩。毕竟,在她开始长大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慢慢挣脱封建桎梏,走向民主共和。等待在小梅香面前的,是读书,接受新教育新思想,朝着新女性的目标前进。所以我们不要太过心疼小梅香的迷茫。长大总是一件辛苦的事,而长大又总是一件不可阻挡的事。 关于小梅香这个人物,我是这么设计的:她是三代单传、深宅大院里的独生女,读者的想象中应该是足不出户的林黛玉式的小娇娃。为了方便把小说中的生活面拓宽,把笔触深入到深宅大院之外的各个层面的人群中,我特地做了一个颠覆,把小梅香写成一个大大咧咧的爬墙上树的假小子。她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很特殊,既是大人娇宠的独生女,又因为不是传宗接代的男孩,可以不必承担家庭厚望,相当于曾祖母眼前解闷逗乐的活玩具。所以她就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不裹小脚,可以随意结交朋友,可以上新式学堂,同时也有了偷窥父亲秘密的机会。反过来想,如果她不受娇宠,她就要被父母“上规矩”,弄得笑不露齿足不出户,人物写出来会沉闷,接触到的社会面也窄,故事就不好玩了。 《草镯子》写的是我祖母那一辈人的生活。万事开头难,我得坦白,这本书我写得很辛苦。书中的诸多生活细节不是我熟悉的,我要查资料,要想象,要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我小时候看见过的、听到过的那些生活场景和故事,比如我祖母的小脚啊,她用过的黄铜水烟袋啊,夏天“晒伏”时衣箱里那些好玩的东西啊……我想出一样,就津津有味地写下一样。我希望今天的孩子读我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在翻阅一幅一幅的历史画面,看到从前的色彩,听到从前的笑声,闻到从前炊烟和饭菜的气息。这样,孩子们在阅读文学的时候,顺便也阅读了活色生香的历史。 后记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中截下来,毫无疑问要截到抗日战争这一块。 抗战是大事件,如何写?怎么写得让小朋友能接受?这是我比较纠结的事。抗战胜利至今已经七十多年,无数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表现了这个主题,也有许多优秀的儿童作品讲述过了打鬼子的故事,如果我再写,我得找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曾以为:抗日战争由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新四军艰苦卓绝地打成,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躲在四川峨眉山不发一枪,胜利后却恬不知耻地下山“摘桃子”,分享胜利果实。那时候,我恨国民党,觉得他们真是一群胆小丑陋的人。之后,我长大了,许多封存的历史事实晾晒到阳光下。我惊讶地发现,国民党的军队是浴血在抗日主战场的生力军,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再后来,读很多史书很多资料,又知道了抗战不光是中国人的事,也是美国人的事、整个同盟国的事。仅仅在“驼峰航线”上,就牺牲了美国飞行员一千五百多人!那些年轻勇敢的战士,用生命支援了中国抗战,从此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于是,我写下了这个《白棉花》的故事。我希望中国的孩子们记住这段历史,也记住这些可爱的人。 我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战争和死亡,因为我不想让小朋友们读完之后做噩梦。那些真正惨烈的事,小朋友长大之后自然会了解。但是原谅我给这个故事写了一个悲伤的结局。我必须这样写,不写我说服不了自己。被克俭一家千辛万苦救活的杰克,归队时搭上了中国指挥官的生命,重返战场不到一个月,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克俭对杰克的救助,值吗?值啊,一切的伟大,一切的勇敢,一切的光荣,就在一个八岁男孩伸出双手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