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8.80
折扣购买: 博物传奇:马丁·李斯特和他杰出的女儿
ISBN: 9787569953640
安娜·玛丽·鲁斯是英国林肯大学科学史和医学史教授、英国古物学会会员和伦敦林奈学会会员。她以专业历史学家和分类学家顾问的身份出版书籍。她在《自然》《卫报》和《纽约时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关于科学和历史的文章,著有《近代早期学者的智慧集锦》一书。
"贝类学的诞生 对博物学家来说,贝类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之一,其中一个原因是贝类容易收集且用肉眼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通常来说,对动植物的描述和分类需要对它们的外部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完成,然后博物学家将观察到的信息收集起来并系统化整理。贝类学受到重视的第二个原因是:随着17世纪后期贝类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一些富有的收藏家开始寻找贝壳,并将其视为一种具有高贵身份的象征。新大陆的探险之旅给欧洲带来了众多未知的、来源不明的物种。 贝壳的稀有性和它们内在的美,以及人们对自然界事物分类的极大兴趣,使得贝壳标本的交换行为以大量资助以及富有的收藏家之间的竞争为特征。精英收藏家们把珍奇标本陈列在他们家中的奇物展柜当中,给前来拜访的绅士和达官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6世纪,丹麦医生奥勒·沃姆在他位于哥本哈根的家中有几间非常著名的珍品陈列室,里面的藏品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奥勒·沃姆特地出版了一份他的藏品目录。到17世纪下半叶,第一批专门设立的公共博物馆和科学储藏室出现了,比如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和英国皇家学会储藏室。它们的出现反映出对发现的越来越多的标本进行分类以及将这些藏品用于研究的必要性。 在17世纪70年代,还没有关于贝类学的普遍适用的参考著作,马丁·李斯特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认为需要出版一本这样的著作,便开始依据他的《动物史》(1678)尝试着对软体动物和贝壳进行分类。《动物史》一共包括三册,第一册是关于蜘蛛的内容;第二册是关于陆栖动物和淡水贝类的内容;第三册是关于海洋贝类的内容。马丁·李斯特还在第三册中加入了贝类化石的内容,他称这些化石为“英国海螺或者形似蜗牛的石头”。李斯特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通过对这些动物的习性和生活进行细微、准确的观察,能够非常细致地区分这些动物所属的物种”,他坚持一定要由威廉·洛奇来绘制这些高水准的插图。 尽管威廉·洛奇绘制插图的进度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从威廉·洛奇和马丁·李斯特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威廉·洛奇在完成版画的过程中曾经多次推迟交稿日期,但是威廉·洛奇凭借其过人的绘画天赋最终创作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威廉·洛奇称他在苏格兰旅居的时候,为祝愿马丁·李斯特健康而畅饮,他十分激动的心情也为他创作精美的版画带来了艺术灵感,但马丁·李斯特仍然认为威廉·洛奇延时交稿的做法是很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动物史》中的分类方法和插图都受到外界高度的关注,甚至连他的竞争对手尼希米·格鲁[1]都将马丁·李斯特的《动物史》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储藏室的藏品编排目录的参考资料,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物种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因此,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动物史》,马丁·李斯特仍对威廉·洛奇的缓慢进度保持耐心,最终威廉·洛奇为了这项工作贡献了包括海百合在内的13幅精美的版画。 马丁·李斯特的《动物史》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著作。在19世纪,杰出的贝类学家费吕萨克[1]和德沙耶评价道:马丁·李斯特在他的《动物史》中对贝类的认识比任何一位先人都要广泛和深入。费吕萨克和德沙耶花了30多年的时间研究贝类并完成了权威著作《贝类史》(1819),因此这种评价的价值必然是值得肯定的。他们还指出,马丁·李斯特是第一个描述特定物种的人,比如因其外壳上的红色射线和斑点而闻名的斑岩蜗牛。马丁·李斯特对海扇属的分类研究工作在那个时期遥遥领先,他通过贝类瓣膜和耳大小是否一致以及肋的数量来对它们分类。 马丁·李斯特在《动物史》中关于动物分布的地理位置的描述也十分精准。他在书中指出,自己在伯韦尔附近树林树根的苔藓中发现了“褐色蜂箱蜗牛”和“秀丽圆口蜗牛”。当我徒步穿梭在伯韦尔的“格里塞尔底部”树林时,我也发现了马丁·李斯特说的那些蜗牛:“褐色蜂箱蜗牛”的螺壳的横截面的尺寸为(2.0—2.5)×(2.8—3.5)毫米,很难被发现,马丁·李斯特关于它们喜欢坏死或腐烂木头的描述是正确的。正如马丁·李斯特描述的那样,“秀丽圆口蜗牛”有着螺旋形的壳,它们喜欢隐藏在石头和树根底下。马丁·李斯特也是第一个能够区分很多常见的蜗牛种类的人,比如法国大蜗牛(可食用)和散大蜗牛(常见的花园蜗牛)。在林奈试图创建他的双命名法体系并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类时,他在《自然系统》(1758)一书中引用了马丁·李斯特关于各种各样蜗牛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记录。 当然,马丁·李斯特在《动物史》中关于软体动物化石的描述也是值得关注的。罗伯特·普洛特[1]在他的《牛津郡自然史》中描述了贝壳化石,而马丁·李斯特从中借鉴了20幅版画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那个时期,对分类学感兴趣的博物学家为了获得标本而用各种方法获取标本的行为是很常见的。马丁·李斯特在自己作品中借鉴其他图书里图片的行为也并不罕见,但他的作品的目标是“第一次尝试对贝类化石进行全面描述”,罗伯特·普洛特的作品目标截然不同。 马丁·李斯特在《动物史》中是依据化石的形态而不是矿物性质对化石进行分类的,所以他对化石的分类和对现存软体动物的分类方法是相似的,例如螺瓣的数量和形态、铰链的位置、单壳螺旋的旋转圈数,以及有无脊和“脐”都是可用于鉴别的特点。对细节如此关注让马丁·李斯特后来能够在英国皇家学会会议上纠正罗伯特·胡克提出的“石化牡蛎”的观点。罗伯特·胡克称牡蛎化石代表的生物与现存物种有亲缘关系,但是马丁·李斯特反驳说这些物种“表面以及从瓣膜到边缘都没有皮纹”,而现存的欧洲牡蛎有。马丁·李斯特意识到,这些化石要么是自然产生的石头,要么代表着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但他不知道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因为马丁·李斯特内心十分清楚自己获得的信息无法得出太多结论,所以他对于化石真正起源的观点也是模棱两可的。在马丁·李斯特指出化石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石头”之后,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表示,“我并没有完全忽视这些化石和被自然淘汰的生物很相似这一事实。我也考虑过这种可能性”。换句话说,他也支持物种灭绝的理论。这一思想是在他研究海百合的过程中,想到那些“岩石植物”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石头或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时产生的。紧接着,马丁·李斯特又表示:“我将停止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那些化石可以为自己发言。如果有方法能够判断这些石头是什么,我一定会去认真思考,绝不会草率做出判断。”他甚至指出,在一些物种化石的表面有蠕虫管或者珍珠化石,这一点也许能够表明化石的起源是生物。马丁·李斯特的描述使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在他的《地质学原理》(1830)中指出,马丁·李斯特是第一个想到物种灭绝的人,而且这确实是真的。查尔斯·莱尔后来又说:“当意大利的博物学家们还在犹豫不决时,马丁·李斯特和其他英国博物学家早就宣布他们对“物种消失”理论的支持,这很正常,因为意大利博物馆充斥着各种来自地中海的物种的贝类的化石,而英国的收藏家们却不能从地层中获得近期生活的物种的化石。” " "1. 马丁·李斯特曾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英国安妮女王御医,是贝类学和蛛形动物学的开创者、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主要捐赠者……; 2.详述马丁·李斯特和他女儿在博物学研究方面开创性贡献; 3.勾勒博物学早期研究图景,集科学、历史与艺术于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