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作者: 林嘉文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ISBN: 9787203093213

作者简介

林嘉文,男,陕西西安人。主要学术兴趣为西夏学和宋史。著有历史随笔《文景之治》(出版时更名为《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版),史学专著《救斯文之薄:北宋庆历年间的新政、党议和新儒学运动》(出版时更名为《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山西人民出版社)。另撰有短评、随笔若干,部分曾发表于《东方早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刊。

内容简介

安乡县是座三面被湖水包围的小城,在它的西面 ,有座兴国观,这是一处清旷之地,尤利于有志于学 问者在这里颐养性情、读书治学。年少的朱说也正是 看中了这里气候清凉干爽,春无蛙声吵搅,夏无蚊虫 烦扰,因而才不论寒暑,日夜在这里苦读经书。 在兴国观里,朱说还拜到了一位道士师傅,联想 到日后朱说有不少研究易学的文字流传于后世,他这 位姓司马的道士师傅恐怕出了不少功劳。 朱说平日里所居的读书堂是在兴国观东隅的。若 干年后,那引得无数雅士名人吟诗作赋以称赞的“安 乡八景”之一的“书台夜雨”,说的便是此处。从这 里俯瞰下去,但见澧水波澜的水色、药山上芍药盛开 的美景——这些都是位于澧阳县南八十里、洞庭湖畔 的风景名胜。举目百里,视野开阔,在这样的地方读 书,想必定能使人养出一副宏豁的胸襟。 日后朱说随着做官的父亲还一同去过池州(今安 徽贵池),就在池州东面的青阳县,再往东二十里, 有一座长山,朱说继续着他日夜苦读的生活,以致后 来人们把这里改称“读山”。 然而朱说的读书时光更多是在长白山度过的。在 他的父亲——那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小知识分子朱文翰 ——回到淄州(今山东淄博南)做长史的时候,此时 尚不足二十岁的朱说便就读于长白山醴泉寺。后来朱 文翰又做了长山的县令。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由于父亲那做县令 官所得的微薄的俸禄在养活起一大家人时仍显不足的 缘故,朱说在这里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苦。那时他和朋 友刘某一同在长白山的僧舍里念书,每天的饮食不过 是取两升粟米煮成粥放凉,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 当作主食。然后切几把菜加上盐和醋做熟来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的朱说在历经了几年的寒 窗苦读后终于从家族中脱颖而出。有一年长山本地走 出来的名士姜遵回乡,这是位向来以为人刚严著称的 士大夫。那日他在和众多拜访他的人告辞后独独留下 了朱说,对着他的母亲谢氏说:“朱学究虽然还年轻 ,但却是个奇士。我看他日后不仅要当大官,还会流 名后世。”说完便盛情招待朱说,对待朱说时像对待 自己的孩子般亲热,周围人都摸不着头脑。 在长白山的日子里,朱说至少还有过两次出行, 一次是与广宣大师结伴出游,一次是二十岁那年漫游 关中,结识了一名很有名士范儿的名叫王衮的士大夫 ,王衮爱喝酒更爱音乐,他的儿子王镐和朱说成了好 友,他们常常结伴相游于鄂县(今陕西户县),和道 士周德宝、屈元应一同在外读《易》经、鼓琴曲—— 朱说是特别喜欢弹琴的,他曾经跟随大音乐家崔遵度 学习过弹琴,他尤其喜欢弹奏《履霜》,因而平日里 也是一副文士风雅的做派。与宗教人士的交往无疑对 朱说个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他并非一味地吸取 儒家思想,对佛、道也有涉猎,日后他主持新政,讲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来自于《易经》 的思想。而当他在日后总结出“先忧后乐”的士大夫 人格后,也有人就认为其中有他受佛教众生平等观点 的影响。 本身勤俭苦读的日子就足够劳人了,然而朱说紧 接着迎来了更大的打击——这是关于他身世谎言被揭 穿的事。 要知道,勤俭的朱说和朱家其他弟子的性情向来 是不同的,对他们平日里浪费不节的行径,朱说早就 看不惯眼,屡次劝说,可众兄弟却依旧我行我素。那 日他们嚣张地对朱说讲:“我们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 ,跟你有什么关系?”朱说听完这句话很是震骇,几 番打听之下,有人告诉他:“您是姑苏范家的孩子, 当年谢夫人带着您嫁到了朱家”。可以想象,这样的 真相,对于时年二十三岁的朱说来说,无异于晴天霹 雳,没错,他就是二十一年前那个在徐州经历了丧父 悲剧的两岁的婴孩——范仲淹!悲愤的仲淹在这突如 其来的打击之下决定走出家门自立门户,佩剑带琴, 径直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去了。谢氏听到儿 子愤然离去的消息也是急忙派人追赶,但仲淹心意已 决,只为母亲谢氏留下了一句十年后登科迎亲的约定 ,便毅然决然踏上了往应天书院(也称南都学舍、睢 阳书舍)的路程。 应天府的府学应天书院本名宋州南都学舍,是宋 州当地的学者杨悫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建立的。 杨悫死后,他的学生戚同文执掌学舍。后来,南都学 舍发展成有着一百五十间学舍、数千卷藏书的、民建 官办的大书院,而且有着极好的学风。戚同文曾经在 这里树立起了良好的风气,他个人不仅向来以孝闻名 ,而且讲信义、做善事,经常扶贫济困。特别值得一 提的是,戚同文还是一个好学到经年不解衣带的人。 这一点深深影响了范仲淹,他在应天从学五年,也向 来没有解过衣带,学习十分刻苦。 不过仲淹来时,戚同文已经去世了,此时是他的 孙子戚舜宾担任应天书院的院长。南都学舍是在大中 祥符二年(1009)由宋真宗赐名“应天府书院”的, 在此前的景德二年(1005),宋州被改名为应天府。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