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九三年
ISBN: 9787505733008
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巨匠,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童年在国家动荡中度过,父母对立的政治宗教观点反应了法国当时的最高争斗,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雨果不仅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更是饱含炽烈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具有不屈战斗精神的政论家。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他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愤怒地谴责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当巴黎公社被镇压时,他挺身而出,呼吁赦免公社社员,并开放自己的住宅,作为社员们的避难所。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方面都成果累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和以爱制恶是他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是继《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之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章 索德莱林子 1793年5月的最后几天,由桑特尔率领到布列塔 尼来的巴黎师团的一个营,在阿斯迪耶村旁阴森可怖 的索德莱林子里搜索。这个营已不足三百人。在这场 酷烈的战争中,它伤亡惨重。那时,经过了阿戈纳、 杰马普和瓦尔米等战役,本来有六百志愿兵的巴黎师 团第一营仅剩二十七人,第二营仅剩三十三人,第三 营仅剩五十七人。那是史诗般的战斗年代。 从巴黎派到旺代来的师团,每营有九百一十二人 ,配备有三门大炮。这个师团是仓促组建的。当时的 司法部长是戈耶,军事部长是绍特,所以邦康赛区议 会4月25日建议向旺代省派志愿兵师团;公社委员吕 班做了报告;5月1日,桑特尔已做好准备,命令一万 二千士兵,三十门野战炮和一个炮兵营开拔。这个师 团虽然成立仓促,但组织严密,至今堪为楷模。现在 的战斗部队,就是仿效其编制组建的,改变了以往士 兵和下级军官人数的比例。 4月28日,巴黎公社向桑特尔的志愿兵下达命令 :“绝不宽大,绝不饶恕。”到5月底,从巴黎出发 的一万二千人战死了八千。 深入索德莱林子的营高度警惕,并不急于前进, 每个人同时观察前后左右,正如克雷贝尔所说:“士 兵们背后也长着一只眼睛。”他们搜索了很长时间。 现在是几点钟,什么时辰了?谁也说不清。在这样的 深山密林里,总觉得是黄昏时分。这座林子里从来就 不明亮。 索德莱林子是悲剧的发生地。就是在这座林子里 ,从1792年11月起,内战开始了种种罪行。残暴的瘸 腿穆斯克东,就是从这座阴森森的密林里出去的。这 里发生的杀人罪行之多,令人毛骨悚然。没有什么地 方比这座林子更可怖,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步步深入。 遍地鲜花盛开,瑟瑟抖动的树枝像墙壁一样包围着他 们,树梢上扑下来阵阵爽人的凉意;树叶间漏下的阳 光,点点洒落在绿色的阴影上面;到处生长的菖兰, 沼泽鸢尾,草地水仙,预告明媚春光的雏菊的小花, 还有番红花等等,织成厚厚的植物地毯,上面点缀着 一丛丛苔藓,形态各异,有像毛毛虫的,有像星星的 。士兵们轻轻地拨开灌木丛,悄无声息地一步步向前 搜索。鸟儿在刺刀上空啁啾鸣啭。 过去和平时期,人们常常在索德莱林子里“围什 笆”,即夜间猎鸟;现在这里进行的是猎人。 整个林子全是桦树、山毛榉和橡树;平坦的地面 长满苔藓和厚厚的杂草,人行走在上面,没有什么响 声;见不到小径,即使有,也是一小段就不见了;到 处是乱蓬蓬的枸骨叶冬青,野李树,蕨草,密麻麻的 芒柄花和高大的荆棘,十步之外就看不见人。 不时有鹭鸶或水鸡从树枝间飞过,表明附近是沼 泽。 士兵们向前走着,冒险地向前走着,心里惴惴不 安,害怕遇到他们搜索的人。 《九三年》是雨果继《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后封笔之作,人不应该为了行善而作恶!本书真实还原法国大革命,书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全书高潮迭起,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