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57.00
折扣购买: 道德经导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ISBN: 9787515367125
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 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⑤, 同谓之玄⑥。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⑦。 今译—— 道可以用言辞表达,但 言辞不是恒道本身;概念可 以用文辞表述,但用来表述 道的文辞不是事物自身。 无,用以指称天地的开 始;有,用以指称万物的本 源。 因此,恒常之无(物形 成的形而上动因),我们以 此观照道的微妙;恒常之有 (物呈现的形而下形象), 我们以此观照道的端倪(而 不是通过文辞的“有”与“无” )。 “恒常之无”与“恒常之有” 这二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 异,同称之为“玄”。玄妙而 又玄妙,是宇宙万物奥妙的 根源。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 个“道”是名词,本义是“道 路”,老子用为宇宙形成的 原初动因、宇宙的本体、本 原和本质,又引申为宇宙万 物的原理、原则、规律等, 是老子对世界纷繁现象的高 度概括和抽象,是《道德经 》中的最高概念。第二个“ 道”是动词,解说、表述的 意思,指对“道”的表达。非 常道:不是恒常之道。帛书 甲、乙本“常”俱作“恒”,盖 因汉代避孝文帝刘恒的讳而 改为“常”,故其义当以“恒” 解。下文“常名”“常有”“常 无”之“常”,也是“恒”字避 讳而改。 王弼:“可道之道,可名 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苏辙《道德真经注》:“道 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 本集注》:“常以自然之道 ,为万物之母,而无形,故 不可道,不可名也。”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 个“名”是名词,指事物的概 念。第二个“名”是动词,是 对概念的说明和称谓。《论 语·子路》中孔子和子路说 的“正名”,也是有感于对概 念的指称往往与概念本身有 差异。前面这两句,第二个 “道”与第二个“名”,都是指 语言和文辞,是“能指”(表 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 言符号),第一个“道”与“ 名”则是“所指”(语言符号 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 念)。“能指”只是我们用以 表达“所指”的工具,并非“ 所指”本身,双方有着内涵 外延上的不可弥合的差异。 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执着 于人类的文字和表达,要回 归“物自身”。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用“无”这个概 念指称天地的开始;用“有” 这个概念指称万物的本源。 “无”“有”都是指“道”:无, 是“道”的抽象形式;有,是 “道”的具象呈现。有、无, 是老子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按:此句也可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则意思是:天地 开始时,尚无万物,因而无 名;等到万物的母亲生出万 物时,为了区分,就有了名 。 ④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通过恒常 之无,以观照“道”的微妙; 通过恒常之有,以观照“道” 的端倪。妙,微妙。徼,边 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缘 起。王安石《老子注》:“ 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 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 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 。”苏辙《道德真经注》:“ 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 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 ;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 其徼也。”按:此句还有一 种断句:“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是,则可以理解为:在无 欲无求的时候,才能看到道 之妙,有了欲望,看到的都 是人的需求。“徼”的意思是 “求”。(蒋锡昌) ⑤同出:同一来源。 ⑥玄:幽深渺远,至远至 深。苏辙《道德真经注》: “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 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 本集注》:“玄者,深远而 不可分别之义。”吴澄《道 德真经注》:“玄者,幽昧 不可测知之意。” ⑦众妙之门:宇宙万物一 切奥妙的门径。门:此处指 来源,初始和门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