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
作者: 陈烨 编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2.60
折扣购买: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
ISBN: 9787559866363

作者简介

陈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助理研究员。广东青年美术家协会文艺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在《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等艺术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如《同音反复,声深入心:泛东南亚三年展的初响》等。曾主编《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

内容简介

"渊渟泽汇 —20 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教育的探索之路 陈 烨∣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从传统到现代”这个词组也许能概括 20 世纪前期中国画以及中国画教育的探索历程。中国画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徒授受模式,这种模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迎来了挑战。在 20 世纪前期的急剧转型中,传统的中国画师徒授受教育模式在时代语境下,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广东,这一在近现代“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在这时期的中国画教育探索中进行了各种实践,与时代步伐相协调,勇于革新,兼容并包,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如京津、华东等地的中国画教育转型之路形成既呼应又对比的关系,在近现代广东中国画教育的梳理和研究中,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转型的关键案例。 展览以十香园为例,展现传统中国画教育模式;从公立美术学校到私营画室,体现出当时国画教学的多种探索;透过岭南画派在教育上的传播与拓展感受其做出的努力;以广东国画教育者在港澳地区的活动看其影响与延续。展览首次集中展示百余幅画谱、画稿,佐以民 国报刊、书籍等材料,以多角度还原历史语境的,结合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中期珍贵的国画作品,尽力展现此期国画教育的状况,为我们理解中国画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打开新的视野。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说:“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默、荀勖师于卫协,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勖……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师徒授受在中国绘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绵延,成为中国画教育最核心、最主要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迎来了挑战。在中国美术、美术教育尝试进行现代转型的语境之下,中国画教育的转型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广东,美术教育实得“风气之先”,前有教会学校,后有早于两江师范的述善学堂等私立学堂的国画课程,以及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这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质的美术学校,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画教育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尝试对此进行研究探索。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只是泛指,实际上,20 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教育渊渟泽汇,在这段时期里,一大批国画教育者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巨大贡献,如努力建立现代教育机制的教育者、开班授课的画室群体、辗转不同教育机构的教育者等,他们共同促进了传统教育模式在社会变革下的转型。广东国画教育在此时期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之路?当时的美术教育力量为中国画人才的培养开创出何种局面?展览以作品结合历史文献呈现这段时期的状况,通过作品展和文献展分四个部分进行横向互文,尽力展现 20 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教育的探索之路。 古往今来:十香园与师徒授受 师徒授受中“系谱性的师承关系”除了在技艺方面进行传承,还有传统绘画理论和文化修养的灌输。以近代岭南国画教学代表人物居巢、居廉(并称“二居”)以及居廉设帐授徒的十香园为例,也许能一窥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在《今夕庵烟雨词》、史籍文献中可见居氏对内在修养的重视;从居氏弟子的回忆中重现十香园的教学方式;从孟丽堂、宋光宝到“二居”,从“二居”到高剑父与陈树人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是展览特意挑选呈现的瓜果题材作品),不但体现出绘画技艺的代代相承,还可比对出创新者对前人的取舍与其内在的传统底蕴。十香园及居氏设帐授徒,桃李满门,为岭南画坛培养了众多人才,其弟子中以高剑父、陈树人等影响最为深远。 渊渟泽汇:国画教学的争鸣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艺术的进入与本土文化艺术发生碰撞与交融。在美术及美术教育方面,一批译著、编著出版物如《今日之艺术》《艺用人体解剖学》《现代名画集》等的出现,打开了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探索之路。1922 年,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创立,作为近代中国南方第一所官立美术学校,这所学校给广东美术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国画教育上,它以系统的架构、学制、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走出现代国画教学的重要一步。而在清政府停科举、兴办学,以及《学务纲要》颁布和留学潮背景下,除了像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这样的官立机构,还有不少适应时局出现的画室、机构得以开办,师资人才中,有留学回来带来现代教学理念的,也有秉承传统结合时下需求的。不同的教育活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从报刊发表教学文章到画谱书刊出版,甚至还有极具特色的“名画日历”(南洋烟草公司 1928 年发行,该日历被赞誉为学国画者范本)。 生生不息:春睡及其传承 高剑父在 1923 年创办春睡画院,其门下弟子众多,并多有成就;高奇峰的美学苑也培养了多位美术人才,且其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陈树人亦曾执教于一些学堂教授美术,并著有《新画法》。结合春睡画院、天风楼等案例看岭南画派美术教育的传播与拓展或许会有新的思索。如果说,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在教育形式上依然是师徒制,并无突破的话,那么,结合其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任校长时曾准备开拓美术研究科、佛山市立美术学院创立时出任校长,以及抗战之后创办南中美术院、广州市立专科美术学校等举措,似乎可以看出,在呼唤现代化的环境下,高剑父和他的国画教育理念也许是一种转变的尝试,只是这种探索成功与否有待讨论。 大湾视野:香江承余韵 时值战乱,宏图未展,一些探索因政局等原因夭折,一些坚守也因动荡而中断。抗日战争时期,美术家及教育者们不得不躲避战火。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画家在避居他乡的时候仍继续培养艺术人才,如高剑父等人避居澳门时,在普济寺中继续主持春睡画院并组织师生举 办抗战画展;20 世纪 30 年代,李研山与李凤廷的凤研楼画室在香港招收徒弟;留日归来、曾被高剑父力邀回穗的鲍少游定居香港后,也开创了丽精美术学院,丽精美术学院办学超半个世纪,被誉为“香港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先驱”……在一则则旧报刊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广东中国画教育在港澳地区的延续、传播和影响。 20 世纪上半叶的广东中国画教育,在实践之路上勇于革新、兼容并包,既具特殊性,又具典型性,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中国画教育转型之路形成既呼应又对比的关系,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转型的关键案例。在梳理近现代广东中国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展览中的文献呈现和作品佐证,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重新理解近现代中国画教育改革的意义。以史为鉴,在察往知今、温故求新中,我们希望能为广东美术教育的研究带来启示。" 本书是通过一个文献展和研讨会引出的对广东20世纪上半叶美术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从师徒授受的私塾教学模式,到现代画院的教学方式,20世纪的广东美术教育探索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中在广东画坛上赫赫有名的黄独峰、高奇峰、高剑父,以及已湮没在历史中陈祖禧、鲍少游等,都已各自的方式为广东美术教育及其现代化留下了独特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