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马祥兴传奇
ISBN: 9787553327501
一 楔子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河南孟县发大水。大水过后,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农民马思发一副箩担,一头挑着嗷嗷待 哺的幼儿马盛祥,一头挑着一口“大铁镏”(大铁锅),携家带 口,逃荒要饭,来到南京(时称江宁府)。 南京乃六朝古都,东南重镇,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内 人口稠密,一水秦淮穿城而过,巍巍13座城门拱卫森严。这一 日,马思发一家走到花神庙乡,但见夕阳西下,鸦雀归巢,远 远已可看见高大的聚宝门城楼了。大报恩寺塔的琉璃瓦,在夕 阳下闪闪发光,塔檐的风铃声,叮咚作响,随风激荡。马思发 不由心神为之一畅,遂把担子一歇,说,不走了,此地山清水 秀,风水祥瑞;此处又冲要交通,人来车往的,好做生意,正 是马家落脚谋生之地。 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祥兴创始人,就这样来到了金陵。 二 荒饭铺艰苦创业 行仁义投桃报李 进城的道旁有一间破败的土地庙,没门没窗的,屋顶只剩 半边。神龛上,不见土地公公土地奶奶,只有一只破碗儿,里 面半碗香灰。荒年菜月,老百姓食不果腹,自顾尚且不暇,哪 还有人上供烧香?庙后情状更是凄惨,荒冢累累,衰草没膝。 马思发拾了一捧树枝,裹成扫帚,将破庙扫净,点艾草熏去蚊 虫秽气,安顿家小。是晚,一轮明月挂在残梁上,夜风扫进屋 来,靠在墙角的大铁镏嗡嗡作响。马思发思念着家乡,想着明 儿个的生计,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干老营生,卖饭。 马思发逃难前,在家乡干的也是饭铺营生。大水骤然而 至,他什么都没顾上拿,灶台上揭下这只能烧百十斤牛肉的大 铁镏,抱起娃娃坐锅里,漫着大水就跑出来了。他知道南京城 里,遍地金银,可没一块随他姓马。他能扒得着碗儿边的,还 是饭铺生意。白天看花神庙地势,正是进出城的交通要道,四 乡八镇进城送柴的、卖菜的、烧窑砖卖瓦片的,都要路过这 里,都要歇歇脚。在这个落地卖点儿“荒饭”小生意,应该问 题不大。 说干就干。次日清大巴早起身,先去附近农户兑点儿米, 买点儿菜,支锅立灶,就干起来。路边搭一草棚,支起块大案 板,案板上摆一摞海口大碗,几碟小菜,便算开张了。顾客大 多是附近烧窑打砖的,也有赶脚的,不求精美,只图便宜,能 塞饱肚子就行。当然,路口做这生意的,也不止他一家,一溜 排各卖各的,南京人称他们为“荒饭挑子”,有点类似于今日 街边的早点排档或大街上的快餐盒饭摊。利虽不大,成本却 小,加上马思发为人厚道,饭菜干净、可口,薄利多销,生意 很快就火起来了。于是,他在路边盖间草屋,前摊后场,菜肴 也逐渐多起来,除了各种蔬菜,偶尔还有鱼鸭牛肉等。 大铁镏子里担来的小盛祥也一天天长大了,每天踮着脚, 帮爸爸盛饭,分菜。马思发有意无意地,教小盛祥识别一些 菜,包括什么菜要爆炒,什么菜要多烀……小盛祥一一记在心 里。 这几日,就听市面传言,南边“长毛”造反,顺着长江打 过来了。城里一日三惊,有钱人都大包小包逃难去了。听雨花 台上守垒的官军说,这些“长毛”不信神,不拜佛,只拜外国 的一个什么上帝。一个个红眉毛、绿眼睛,专门吃小孩心肝。 也有外地过来的客商说,长毛不像官军讲的那样凶恶,对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