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精)--迦陵书系(典藏版)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精)--迦陵书系(典藏版)
作者: (加)叶嘉莹|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3.20
折扣购买: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精)--迦陵书系(典藏版)
ISBN: 9787101168051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中。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内容简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陶渊明《饮酒》的第一首诗说,人生的衰荣是没有一定的;第二首诗说,人生的祸福报应也是无常的。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都难以把握的世界里,你所能够把握的是什么?因此他在第三首诗中就提出:人活着就要追求和了解宇宙人生的“道”,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你这一生就白白地过去了。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也有一些人对人生感到彷徨困惑,找不到一条出路。陶渊明虽然也彷徨,也困惑,可是他这个人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没有停留在彷徨困惑之中,而是找到了一个立足点,找到了一条他自己要走的路。这第四首诗所写的,就是他摆脱了彷徨困惑,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段过程,他不是只用叙述来说明,而是用一个形象来表现的。这个形象就是一只鸟。 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和鸟。一般来说,陶渊明在用松树和菊花的形象时,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寒冷的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他说“久在樊笼里”(《归园田居五首》之一),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所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之五),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它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 那么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所说的鸟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是“栖栖失群鸟”。一个人写诗写得好,一定是他通过文字传达情意传达得好。而文字能否传达好你的情意,首先在于你能否选择最适当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次在于你叙述的口吻。现在陶渊明用了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这只鸟,说它是一只“栖栖”的失群鸟。这两个字用得非常妙。一般中国的读书人,看到“栖栖”这两个字,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论语》里的一句话:“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这是微生亩问孔子的话,微生亩是一个不肯出来做官的高隐之士。大家知道,儒家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读书读得好就出来做官。因为,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读书明理之后就有了很好的品德修养,然后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读书修身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尤其是孔子所生的那个时代,社会上礼崩乐坏,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事情。孔子到各国周游,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要看各国的君主有没有一个人肯任用他,肯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因此,他总是在各国之间跑来跑去的。 “栖”这个字读xī,不读qī。我们常说“栖栖遑遑”,意思是匆忙的、不安定的。微生亩是个高隐之士,他只要自己生活安定就好了,至于国家和天下怎么样,他不管。所以他很不赞成孔子的作为,就问孔子:“你为什么老是栖栖遑遑这么不安定呢?”这是陶渊明很妙的一点:他写的是一只孤独的失群之鸟,可是他所用的这个形容词却是《论语》里边用来描写孔子的形容词。因此,这只鸟的形象马上就有了更深刻的意思,马上就被拟人化了。而且,“失群”这两个字他用得也很好。失群,是脱离了它原来所归属的那个群体,因此就显得与众不同。 我在介绍陶渊明生平的时候曾经说过,陶渊明是陶侃的后代。陶侃是东晋名臣,封长沙郡公。所以陶渊明的家庭曾是有仕宦传统的,这种家庭的子弟一般是走读书和做官的道路。而我们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最后是辞官回家去种田了。他跟别的隐士不一样,比如唐朝的王维。王维也隐居了,可是他到田里去劳动过吗?他体验过真正的劳苦生活吗?他从来也没有。陶渊明不是王维那种隐士,他亲自去种过田。如果我们有机会讲陶渊明另外的一组《归园田居》 的诗,我们就会看到他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天还没亮就到田里去工作,直到月亮都升上来才披着满身的露水回家。一个出身读书仕宦家庭的人回到农村当了农民,这是脱离了他原来所归属的那个阶层的,所以他也是一只失群的鸟。你要知道,人其实常常是很软弱的,如果想要做出一个跟周围的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栖栖失群鸟”,就是脱离了它原来所属群体做出了另外选择的鸟。你不要看这句话这么短,只有五个字,但它包含很多的意思,从用字到口吻都是非常好的。 陶渊明为什么不去做官?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官僚社会中的黑暗腐败和贪赃枉法。他不愿意跟那些人同流合污,所以就不做官了。可是你不做官到哪里去呢?陶渊明有另外一首诗写得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当然了,人活着应该找到理想的价值和人生的目标。可是,你活在世上最低限度先要穿衣、吃饭,如果只顾追求理想,什么都不干,那么你饿也饿死了,还有什么理想可言?所以,虽然我说失群需要很大的勇气,可是比较而言,失群还算是容易的。 失群之后,你找一条什么样的路走下去呢?天下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自欺欺人,只有一种工作是既不可以欺人,也不可以自欺的,那就是种田。教书可以骗人,做买卖可以骗人,可是种田你能够欺骗土地吗?土地不受你的欺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欺骗它,它不给你生长粮食。陶渊明最后就选择了这种不欺人也不自欺的躬耕生活。不过,这种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一,你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代价;第二,农田收获没有保障,遇到灾荒时你要付出饥寒的代价。所以,陶渊明虽然不喜欢贪赃枉法的官僚社会,但他在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时,也经过了一段很艰难的选择。 他说:“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为什么说“日暮”?因为日暮是大家都应该休息的时候了。一个人,在暮年时应该已经找到自己人生的归宿了。可是陶渊明说,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我的归宿,就像那只栖栖失群之鸟,在日暮的时候还独自飞来飞去,找不到一个可以落下来的地方。 “徘徊无定止”是说,他一开始也曾经彷徨过:到底要不要选择耕田的生活呢?到底值不值得付出劳苦与饥寒的代价呢?“徘徊”,是来去不定的样子,它和“彷徨”都是叠韵的词,意思也相近。这只鸟,因为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夜夜声转悲”。“转悲”者,是说每一夜鸟叫的声音都比前一夜更悲哀。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是“厉响思清远”。“厉”是强烈的、有力量的,用来形容声音就是一种很激越、很强烈的声音。中国人常说:“言为心声。”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喜欢说什么样的话;你有哪一类的兴趣,就喜欢谈论哪一类的题目。不但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有时候你听它的叫声就能知道它心里的感情。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树,上边有个鸟巢。有一天晚上我听到鸟叫的声音不对,不像平常那样和乐自在,而是带有一种恐怖的声音。我马上开门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猫正要爬上树去。可见,动物的声音也是能够表现它们内心的感情的。陶渊明说我听到这只鸟那种强烈高亢的叫声,我就知道它内心想的是什么。它正在想找寻一个清洁高远的地方落下来。可是由于没有找到,所以它“去来何依依”。“去来”,是飞过去又飞回来。“依依”,是依恋不舍的样子。一般人用“依恋”这个词的时候,都是指对过去某件事情的依恋。但陶渊明在这里指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对什么的依恋呢?就是对“厉响思清远”的那个“清远”。他从内心对那个地方有非常依恋的感情。那么他找到那个地方没有?后边他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他最终是找到了。 ★语言平易晓畅,深入浅出,配合音频,身临其境读懂陶渊明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 ★情感丰富深邃,融入叶嘉莹先生自身的人生感悟,体悟诗歌中的生命力,循循善诱感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