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王阳明(精)

厉害了王阳明(精)
作者: 王程强|责编:赵世鑫//邱钦雨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厉害了王阳明(精)
ISBN: 9787530678947

作者简介

王程强 1967年2月23日生,字诚一,号正行,河南漯河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王阳明研究会执行会长、河南王阳明书院院长。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释读、点评《王阳明家书》,主编《知行合一·王阳明咏良知手迹》《王阳明咏良知墨迹》。

内容简介

第三十九章 食宿无着龙场驿 正德二年腊月,阳明先生从浙江出发,正月十五到江西广信,正月底路经湖广长沙,三月抵达贵州龙场,正德四年腊月离开贵州,在贵州前后生活两年时间。从正德二年闰正月出狱算起来,谪官生涯正好三年。在贵州这两年时间,他的生命轨迹大多被记录在自己的诗文中。我们现在可以试着通过融会贯通他的诗文,结合对龙场遗址的田野调查,来再现他当年的生活情景,尤其是他悟道的情景。 当时贵阳这个名字还没叫起来,贵州省会被称为贵州城。阳明先生在贵州城稍作停留,便前往龙场驿上任。他有位余姚老乡毛科在贵州按察司做提学副使,主管全省学政。毛科,字应魁,号拙庵,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是阳明先生的父辈。在贵州期间,阳明先生给毛科写有三篇文章和一首诗,分别是《远俗亭记》《答毛拙庵见招书院》《答毛宪副》《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毛科在贵州兴办书院、社学,需要师资,作为前辈,他介绍了龙场驿的现状,劝阳明先生留在城内。但阳明先生坚持去当驿丞。 龙场在省城西北,离城八十里地,与省城之间是山连山峰连峰。省城也就只有余姚县城的规模,城内的繁华辐射不到八十里之外的大山深处。为什么辐射不到呢?贵州省内整个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宣慰司地盘,宣慰司地盘归彝族首领安氏自治。明初,安氏女杰奢香夫人为了表示民族亲善和心向朝廷,自己出钱出人修筑了省城通往西北的九座驿站,龙场驿是第一站。九座驿站贯通了宣慰司领地的腹地,连通了西北五个驻军卫所,此举表达了彝族宣慰司对朝 廷肝胆相照的态度。正德初年,朝廷要在宣慰司腹地建一座卫城,计划派驻一卫兵力,名为水西卫。一卫就有五千六百人,如果算上家属可能有几万人。对此,当时的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不满意。他不满意还有别的原因,我们以后再说。 各地的驿站名义上归兵部管辖,但财物由当地政府负责供应。安贵荣取消了对驿站的供应,甚至可能对驿站采取了破坏措施。阳明先生来到的龙场驿就是这么一个状况。驿丞应该有一个驿衙,有一个供往来官员、信使住的馆舍。但阳明先生竟然没地方住,没办法,只能搭草庵。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写道: 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 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 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他为何这么乐观呢?一是他一直在研习《周易》;二是经过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他意志力的胜利,他自感欣慰。 大山中的道路多在河谷,驿站自然也在河边建设。他把茅草庵建在高处,这样下雨不会被水淹。草庵门外的土阶没有像城里砖垒石砌的台阶那样分成一级一级。风吹茅草沙沙响,茅草庵前流水淙淙。暮色下,树林中,彝族大人小孩围在草庵前看稀罕,七嘴八舌地打听来龙去脉,样子很质朴。他拿出酒招待彝族人,几杯酒下肚,彝族人醉醺醺地兴奋起来,很快成了他的朋友。他想象到上古圣人黄帝和尧帝也是住着这样的茅草庵,却能垂衣裳而天下治。圣贤的想法与常人不一样,住着茅草庵,想到的却是圣贤的教化责任担当。 山中石洞多,阳明先生后来从茅草庵移居到一孔石洞,他把石洞命名为“玩易窝”。再后来又找到一个大洞,因为在东边被他称为东洞,之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从茅草庵到小山洞,再到大山洞,居住条件日益好转,他一高兴,连写三首诗,名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这让他回想起在绍兴宛委山的阳明洞天。他之前一直想当隐士,这次隐得很深又很远。他在第一首诗中写道: 古洞闭荒僻,虚设疑相待。 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垲。 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 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扫洒。 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三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居住条件改善了,一居室换成大宫殿,他高兴,仆人也高兴。 从余姚跟来三个年轻人照顾着他,年轻人饭量大,洞中经常断粮,他们便有了情绪。他在《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永”通“咏”)诗中写道: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阳明先生希望租下几亩荒地,学习彝族人火耕的方法,开荒种田,种出粮食,给鸟雀留些谷穗,多余的可以分给缺粮的彝族人。他有万物一体之仁,种粮食还想到鸟雀。 他做事用心,种田就研究种田的学问。在《观稼》一诗中,他写道: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种蔬须土疏,种蓣须土湿。 寒多不实秀,暑多有螟螣。 去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深山老林里,虫蛇恶兽夜晚嘶吼,蛊毒瘴疠日间弥漫;虽然有彝族群落,却语言不通;偶尔遇到一两个说汉语的,又是狡猾邪恶的逃犯;日子一久,人就寂寞难耐,寂寞中最容易思念家乡亲人。三个仆人没有学习过圣贤学问,他们在无聊寂寞中,在生活困苦中,在陌生的环境中相继病倒了。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普通人到深山里住五六天,感觉很新鲜,甚至有神仙的飘飘然感觉,可是住上半年一年试试看。 仆人病倒,阳明先生没人伺候,老爷的架子端不起来了,他只能转变角色,不得不伺候仆人。大家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同生死共患难。他的长衫没法穿了,他的道袍要脱下来。他必须学会劈柴,必须学会采摘野菜,必须学会做饭,必须学会喂病人吃饭。他是不是要为仆人擦屎刮尿?是不是要为仆人端屎倒尿?应该会的!这些都是俗事,都是俗不可耐的事。在省城,毛科把自己的餐厅命名为“远俗亭”,阳明先生在为毛科写的《远俗亭记》中提醒前辈说,以圣贤心存心,根本没有什么俗事。 圣贤心,说来容易做到难,事到当头难上难。他这位官老爷当起了伙夫,去山上采摘蕨菜时,攀爬到高坡上,站得高看得远,在朦胧的云雾中仿佛看到余姚家乡,想到家乡自然想到奶奶和父亲,摘着蕨菜思亲的泪水禁不住淌满脸颊。做儿孙的不能膝前尽孝,心中悲苦;家信中只能报喜还要强颜欢笑,免得让远方的亲人为儿孙忧伤。 他知道仆人的心病重于身病,心病不治,身病难好。他心中凄苦,还要在仆人面前强颜欢笑。他发挥文人的优势,为仆人吟诵诗歌。诗歌太文雅,仆人听他吟诗像洋人看戏,装懂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他只好改变策略,临时填写戏词,按照家乡的曲调演唱。 我们摘引他写的《恬退》戏词中的一段: 【前腔】叹浮生总成虚幻,又何须苦自熬煎。今朝快乐今朝宴,明日事且休管。无心老翁一任蓬松两鬓斑。直吃到绿酒床头磁瓮干。妻随唱,子戏斑,弟酬兄劝共团圆。兴和废,长共短,梅花窗外冷相看。 戏词中“子戏斑”那里有个典故,叫“莱子斑衣”,说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时为了让母亲高兴,穿上色彩斑斓的衣裳,在老母亲面前装小孩子走路,逗引母亲发笑。 家乡曲调一唱,如果再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加上讲解,仆人一定会被逗笑的。真难为他了! 天将降大任于阳明先生,还得继续磨炼他。 看明代贵州地图可以发现,龙场是省会通往西北的要道,往西北在贵州省境内有赤水卫、毕节卫和普市千户所,境外有位于四川境内的乌撒卫和永宁卫。这五个卫、所属贵州都司衙门。往来的官员和使者盼着在驿站得到食宿和换乘,然后一路奔波,鞍马劳顿,却什么也指望不上,不生气才奇怪呢,一肚子怒气只能发泄到从九品这样的芝麻官头上。有一次,巡抚衙门一位官差怒发冲冠,恶意羞辱了阳明先生。 《年谱》说是思州知府的差官羞辱了阳明先生。实际上,思州位于湖广到云南的战略要道上,到省会不经过龙场。在《答毛宪副》信中,阳明先生说是太府的差人。太府指巡抚衙门,当时的巡抚叫王质。 总结一下: 身心磨砺,百炼成钢。 ◎传主厉害!众多牛逼人士都因读了王阳明才开窍 王阳明是影响中国人500年的心灵导师,被称为“明朝三百年第一人”。 他被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张居正、东乡平八郎等众多大家推崇为心灵导师,他的学说被视为精神粮食。 日本明治时代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五体投地地说:“一生伏首拜阳明。” ◎作者权威!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王阳明书院院长 本书作者王程强,是研究王阳明的权威专家,王阳明研究会执行会长、王阳明书院院长。由他撰写的王阳明传,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权威可信。 作者依据国内外阳明学研究的前言成果,去伪存真,为读者展示更真实的王阳明。 ◎故事性强!大容量,小章节,更好看,更全面 本书有496页、50万字,分10篇143章,从王阳明的六世祖开始写,一直写到他的心学再传弟子,从更加深入、多元的角度解读王阳明。 本书用翔实的内容,无一遗漏地再现了王阳明是如何成为圣人的。 ◎装帧好看!硬壳精装,烫金印银 本书是知名设计师专门打造的精品,封面印银烫金,设计制作考究,是典藏版的王阳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