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兼南北
作者简介
朱振藩 **食家、作家,亚洲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有“食圣”“现代食神”“**首席美味鉴赏家”等封号。 原籍江苏靖江,生于基隆,是宋代大儒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于美酒佳肴,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称。品过五万道菜、千种美酒,设计了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涉猎极广,在多家报刊开有专栏。已出版 《美食家菜单》 《食在凡间》 《食随知味》《痴酒》等四十余部著作。 他效法清代袁枚,收了36位知名女弟子,笑称是“三十六天罡”。其中,**知名作家李昂是大弟子。于美人、吴淡如、林青蓉等**各大电视台当家主持或主播、文化评论人,还有“2014年亚洲*佳女厨师”陈岚舒,演员朱茵、“2005年香港小姐”林莉等艺人,都成为其女弟子,跟随他吃遍四方。
内容简介
蛇羹的百年风华 蛇羹真是美妙,既可阳春白雪,亦能下里巴人。其奥妙精彩处,已登大雅之堂,而且流风余韵,传诵至今不*。20世纪80年代初,我头一回抵达香港,出了启德机场,但见沿途酒楼,无不大书“太史蛇羹”,引发我的好奇,早想一尝为快,可惜尚未如愿,就已返回**。大约过了五年,偕妻同游香港。在岳父安排下,我们搭渡轮赴湾仔,刚下船没多久,就去了家***,品享“太史蛇羹”。刀工精细,羹滑味爽,其时正值深秋,一股暖流下肚,顿觉周身舒泰。岳丈是个老饕,港澳美食佳所,无不了然于胸。他看我爱吃蛇羹,便在**之内,带我奔波港澳,居然吃了五家,各有拿手*活,简直乐不可支。可惜十年之后,当年吃的食肆,今皆不复存在,惆怅之余,扼腕不已。 “食在广州”年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肴点制作之精美,堪称天下**。而领当时**者,首推**江孔殷。他乃末代进士,与谭延闿同科。民国肇建以后,自居逊清遗老,终身谢*官场。其父以业茶致富,他则靠烟*富甲一方。平生挥金如土,非但喜宴宾客,而且对饮食异常考究。由于他点过翰林,故人们往往又称其“江太史”,其所居则称“太史第”。江氏前后用过三位**大厨,分别是卢端、李子华和李才,后者的服务期*久,从江家盛极一时做起,直到家道衰落方被解雇。他们所精研的菜色,往往别树一帜,赢得众**赞,广州的各大酒家,在唯其马首是瞻下,无不争相仿效,以至于“太史菜”风靡一时,有口皆碑。而其中*脍炙人口的,则是鼎鼎有名的“太史蛇羹”。 广东人嗜食蛇肉,尤爱蛇羹。每届秋风一起,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大快朵颐。好此道且不惜腰中钱的,必以尝“三蛇羹”为快。此羹由金甲(脚)带、过树榕、饭铲头(即眼镜蛇)制成,据说过树榕可祛上焦风,饭铲头可祛中焦风,金脚带则祛下焦风,三蛇合成一套,食味疗效均佳。然而,江太史不仅是饮食方家,亦通食疗原理。他认为三蛇祛风仍嫌不足,必须再加上三索带、白花蛇,始能尽收行气活血、治风湿、通关节之效。而宰杀此五蛇的工作,交由浆栏路的“联春堂”承包。每逢秋冬时节,只要一过午时,宰蛇人便至“太史第”,在厨房外的天阶大显身手。俟蛇宰杀完毕,随即下锅煮熟,迅速脱皮去骨,以备蛇羹之用。 据李才侄儿李煜榕的说法,“太史蛇羹”*大的特色,在于“蛇汤与上汤要分别烹制。蛇汤加入远年陈皮及竹蔗同熬,汤渣尽弃不要,再调入以火腿、老*及精肉同制之顶汤作汤底……刀工亦极为重要,*丝、吉滨鲍丝、花胶丝、冬菇丝(另有木耳丝及生姜丝)及远年陈皮丝,俱要切得均匀细致,再加上未经熬汤的水律蛇丝,全汇合在看似清淡而味极香浓的汤底内,加个薄芡便成”。 其作料亦一丝不苟,切柠檬叶*显刀工,“先撕去叶脉,叶便当中分成两半,卷成一个结实的小筒,切起来才容易,且即切即用,香味*新鲜”。**乃作料中的主角,多是江家自栽的大白菊,其中有一奇种叫“鹤舞云霄”,其状似大白菊,但白中微淡紫,“是食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另,覆盖在蛇羹上的薄脆,在制作上颇费功夫,须“把面团开薄,撒好粉,用棍子卷起来,便把棍子拉出去压薄面卷。之后,把面卷摊开,擀薄,又再撒粉,卷起,压薄,擀开,直至面皮够薄了,便切成橄榄形小片,投下油镬炸脆”,经过这样反复的工序,其结果当然是“好吃得很”。凡此种种,在此不需细表,以免画蛇添足。 即使如此美味,并非人人可以消*。当1917年时,孙中山南下“护法”,于广州召开**会议。江孔殷的三公子叔颖也是议员之一,某次在“太史第”以蛇羹招待同僚,座中不乏闻蛇色变的他省人士。在品享蛇羹时,人们无不竖起拇指,誉其精妙*伦,实为无上至味。筵席尚未结束,江太史笑着说,所食者为蛇羹。食客大多反胃,有呕吐狼藉者,而*夸张的是,其中一位宾客,居然马上离席,跑去医院洗胃,搞得主客怏怏而散。从此江家立下规矩,凡在“太史第”宴客,有蛇必事先声明。 当然啦,“太史蛇羹”尽管美妙,如无特别机缘,常人即便是多金,也只能望风怀想,心中孺慕而已。幸好仍有去处,那就是“蛇王满”。此店老板姓吴,发迹于**大沥,以蛇胆制药起家,迅即在佛山、广州发展。由于取胆后的蛇肉弃之可惜,善于经营的吴满,遂将蛇肉剥皮放血,带骨切成寸段,以少量瘦肉或*、鸭为配料,加些能祛风湿的**材一起炖制,所熬的蛇汤于味美外,还有治疗风湿的效果,一经推出,甚*欢迎。他*精益求精,把蛇肉拆成细丝,加入冬菇、马蹄、陈皮、冬笋、木耳、蚬鸭等切成的丝,烩制成“三蛇羹”。其滋味之佳美,兴起食蛇热潮,各大酒家见状,争相推出蛇羹,其声势之强劲,沛然莫之能御。 雅俗共赏的蛇羹,其实起源甚早。南朝梁人任昉,在其《述异记》中记载: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时,“大雨,有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这里写的“青龙”,实际上是条大青蛇;至于所谓“龙羹”,当然是蛇羹了。到了北宋时,苏东坡之妾朝云,随其赴惠州任所。当地市面卖蛇羹,她以为是海鲜,找个老兵去买,一问才知是蛇,吓得呕吐不已,在病了几天后,竟然香消玉殒。可见食蛇羹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才发扬光大罢了。 基本上,三蛇固然有祛除上中下三焦风湿恶毒的疗效,但要将湿毒一气贯通,则非贯中蛇不可。蛇羹加了此一尤物,声价水涨船高,自在情理之中。只是此蛇难得,想要送入口中,达到祛湿效果,花大把银子外,还得有好运气。 一般人只晓得蛇是补品,但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据行家说法,蛇这种动物,有不少强健特征。因它无眼盖,永不会合眼,故精神赳赳;且胃纳极强,能吞下骨头,并**消化;其肾、肝、胆、肺俱全;脊髓骨的每节,均连接着一对肋骨,强有力的肌肉,深藏于鳞甲内,行动时靠鳞甲与肋骨推动,是以在地面和树上,爬行异常矫捷。 食蛇的好处,以往专卖蛇羹的“联春堂”,早在“食在广州”年代,就广为宣扬,指出:“一、增加御寒能耐;二、杜*来春风湿;三、即止盗汗夜便;四、治汗液与平*有别;五、不再萎靡不振;六、筋络舒畅如常。”是否真如其言,我不敢打包票,将它附记于此,纯供诸君参考。 当下港澳两地,食蛇羹的风气,确实大不如前,而贩卖的店家,*是凤毛麟角。有以“蛇王”之名广招徕者,如“蛇王芬”“蛇王林”“蛇王良”“蛇王刁”“蛇王燊”及“蛇王海”数家,这些我都尝过,应以后者为佳。亦有用“太史蛇羹”为号召者,现仅存“莲香居”“桃花源小厨”和“国金轩”等,可谓寥寥无几,这和当年盛况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后两家均标榜李才嫡传,我未尝其蛇羹,但吃过别的菜,并无出奇之处。所谓“太史蛇羹,李才真传”,实为广告之词,而今商业挂帅,耗时费工的菜,全已束之高阁,即使稍微得味,比于当*妙手,或许不过尔尔。 “**食神”畅谈中华饮食之美,有味、有料、有趣!朱振藩几乎饱览了中国涉及饮食的各类文集,对每道菜的历史渊源及菜系发展了如指掌,一盘菜、一片肉也能让他大书特书,从古至今,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万字打不住。“不少菜系已经到了复兴的时候,饮食文化必须*到重视。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变,挖掘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