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
作者简介
康斯坦丁·弗洛罗斯,德国音乐学家,汉堡大学特聘教授、名誉教授,1999年,被雅典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汉堡音乐学年鉴》联合编辑,汉堡古斯塔夫·马勒协会主席,爱尔福特公益科学学院成员,理查德·瓦格纳协会名誉会员,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成员。德国音乐学的领军学者之一,致力于音乐学、文化和历史研究,出版22本著作并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乐章都有诸多联系。这些作品不仅深受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的影响,而且与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以及埃克托·柏辽兹和弗朗兹·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有着特别的亲密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马勒是19世纪交响曲传统的巅峰。 本书主题的出发点是:认识到马勒时代的交响乐不能被理解为“音乐本身”(Musik an sich)。它受到个人经历和音乐以外(即诗歌、文学、绘画、哲学)的内容、思想和概念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深远得多。不仅柏辽兹、李斯特、彼得·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等人的交响曲作品如此,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布鲁克纳、马勒等人的交响曲亦是如此。因此,这种音乐需要用一种释经法来解读。在作者看来,音乐释经学(Musikalische Exegetik)是一种更高阶的学科,它超越了形式分析和风格批评。与以往的诠释学(Hermeneutik)不同,它旨在为音乐艺术作品提供更客观的、有事实依据的、可验证的解读。 本书第一部分致力于讨论19世纪交响曲创作的“基础”。除了谈及贝多芬交响曲的接受问题外,还探讨了新标题交响音乐的美学和“作曲理论”。第二部分研究了19世纪交响曲中的不同体裁。第三部分是对交响曲“元素”的大规模研究,其中作者重点讨论了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用来象征其音乐以外的概念的符号。 这种新的释经法首次使得诸多通常被认为是所谓的“绝对音乐”的作品的内容得以明确。 本书是多年研究的成果。除了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外,他们的理论和美学著作、书信以及关于这些作品的起源的历史文件也成为本书的资料来源。从1968年夏天到1973年秋天,作者潜心撰写了这份手稿。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既是一部关于马勒交响曲的研究巨著,也是一部探讨19世纪交响曲创作中重要观念、理论、技法等诸多问题的“百科全书”!马勒的交响曲既宏大深刻,又抒情感人,宛如世界般丰富多样,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研究话题。该书以马勒为中心,并从他辐射整个19世纪的交响曲创作,相互映照,互为补充,呈现了一个很好的论述方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音乐释经学”研究方法引人关注,由此所引发的思考与启发,定会对我国未来研究马勒及19世纪交响曲的走向带来积极的影响。我要热烈祝贺该书中译本的及时出版,也强烈推荐给马勒及交响曲的爱好者、研究者阅读和收藏此书! ——陈鸿铎(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著作等身的德国音乐学家康斯坦丁·弗洛罗斯这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专著,通过“音乐释经学”,一种新颖而高阶且适于语义解读的音乐分析法,对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作了全面而客观的、有据而可验证的、突破而有说服力的深入解读。在新的高度上,以新的角度,重提或恢复了关于音乐作品之“标题”、“标题性”、“标题音乐”及其理解的永恒意义!作为弗洛罗斯马勒研究的“三部曲”之一,不仅有围绕作曲技术、体裁形式、标题内容方面的精当分析和比较判断,也有关于思想史、接受史、象征史、新标题交响音乐美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独到见解。既是技术的,也是方法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提问的,也是解答的。为人们透过层层表象而贴近马勒及其交响音乐创作的实质,拓宽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途径。 ——彭志敏(音乐分析学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19世纪是交响曲的黄金时代,贝多芬创作的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交响曲启迪并激励浪漫一代作曲家不断探索这种大型器乐曲体裁的品格建构和音乐表达的可能性。作为重要的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马勒在交响曲领域所展现的强劲创造力与音乐震撼堪称一个时代的艺术辉煌。弗洛罗斯从交响曲的艺术本质、体裁与形式意涵、音乐元素三个层面探究马勒交响曲的独创性与19世纪音乐传统的内在联系,深度诠释作曲家的个性化创造和音乐文脉延续的独特意义。这部内容丰实、见解独到的专著无疑是当代“马勒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勒交响曲的艺术价值。 ——孙国忠(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康斯坦丁·弗洛罗斯致力于在音乐作品的分析中融入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文内涵解读——《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即为例证。此书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置于19世纪以来音乐与文化的广阔发展语境中,深入挖掘和探讨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理查·施特劳斯等前辈和同代作曲家的深刻关联,并以独特视角考察马勒音乐中涉猎宣叙调、众赞歌、赞美诗、艺术歌曲、进行曲、葬礼音乐、田园曲、“远方的音乐”、谐谑曲、小步舞曲、连德勒舞曲、圆舞曲、自然与鸟鸣、呼叫与叹息、夜晚和睡眠、灾难和救赎、地狱和天堂等“音乐之内”和“音乐之外”诸多“表现母题”的技术手段与艺术用意,不仅为读者进一步理解马勒交响曲开辟了崭新的境界,也为音乐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值得借鉴的方法论途径。特此大力推荐! ——杨燕迪(音乐学家、音协西方音乐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