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 (法)让-雅克·卢梭|译者:李兴业//熊剑秋
出版社: 人民教育
原售价: 73.00
折扣价: 54.75
折扣购买: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ISBN: 9787107313325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童年时给别人当过学徒。由于生活过于困苦,卢梭在16岁那年离开家,开始四处流浪和漂泊的生活。后来,卢梭搬到法国巴黎定居,并在那里开始他的写作生涯。卢梭是近代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思想家。他崇尚以顺应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为此,他创作了著名教育理论小说《爱弥儿》。书中,他深化了爱和友谊的情感表现,让父母的教育思想摆脱陈旧的教育理论观的束缚;他使儿童睁开双眼,观察美丽多彩的大自然;他使自由成为一个儿童成长的目标;他对后来人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卢梭还著有《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内容简介

有人对我们说,自然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这 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不是有些被迫养成的习惯是不能 扼杀天性的吗?可以举例说明,那些被人强行阻止垂 直向上生长的植物,就有着这样的习性。那些自由生 长的植物,尽管有人强迫它形成弯曲的形状,但其中 的营养液丝毫不会为此而改变它原来输送营养的方向 ;而且,如果让植物继续这样生长,它仍然会向着原 先垂直向上的方向生长。这就好比人的习性一样。只 要人处于同样的状况,他仍旧能保持由习惯所养成的 习性,尽管这些习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不正常的;然而 ,一旦外界情况发生改变,习惯便随之消失,人又回 归到他的本性。的确,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否则,有些人不是会忘记他们曾经受过的教育,而另 外有些人却能够记住他们曾经受过的教育吗?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差别呢?如果一定要把“自然”这个名词 限定为“天性相同的习惯”,人们就可以省去这种混 淆不清的说法。 ,我们生来就有感觉,人一出生就会感受到身边 各种各样事物的影响。可以说,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 有了感觉,就会寻找或者避免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 首先,我们要判断这些感觉对我们来说是快乐的还是 不快乐的;其次,我们要看它们合适还是不合适;最 后,还要按照理性给予我们对于幸福或完美的看法加 以判断。随着我们的感觉越来越敏锐,眼光越来越开 阔,这些倾向都会得以扩展和增强;然而,我们的感 觉受到习惯的限制,它们也会因为我们的观念和见解 或多或少地产生变化。在产生变化之前,它们就是我 所说的内在的自然。 因此,必须把这一切都归结于那些最初的状态。 如果我们所说的这三种教育仅仅是有所不同的话,那 倒是可以的。但是,当这三种教育相互产生冲突时, 当这种培养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别人时,又当 如何呢?显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协调一致是 办不到的。由于不得不与大自然或是与社会制度进行 抗争,就必须在培养人或培养公民之间做出选择;因 为我们不能同时将他培养成这样的两种人。 每个小的社会,尽管它的圈子非常狭小,但圈内 极为和谐融洽,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会疏远那个大的 社会。通常,爱国者都会表现出对外国人的冷酷;因 为在爱国者的眼中,外国人仅仅就是一个人,也可以 说他们什么都不是。出现这样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也应该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应该对那些共同生 活的人表现出友善。拿斯巴达人来说,在国外,他们 雄心勃勃、贪婪吝啬、极不公正,然而在国内,他们 处处表现得慷慨大方、公平正直、和谐融洽。切不可 轻信那些世界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他们长期征 战那些遥远的地方,寻求他们不屑于在他们周围履行 的义务。这样的一群哲学家喜欢鞑靼人,因为这样可 以避免去爱他们的邻居了。 对自然人来说,他自己就是他的一切;他只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