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国际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37
折扣购买: 管教孩子的艺术(多湖辉家教经典)
ISBN: 9787801038944
多湖辉,日本家喻户晓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心理学专业,曾任干叶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多湖辉研究所所长、索尼教育振兴财团理事、中央教育研究所理事长等职。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出版了大量家庭教育类畅销书。在世界众多的顶级教育大师中,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很多观点直指儿童教育的实际问题,并独具建设性指导意义。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更应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人们喜爱,影响了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多湖辉的著作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教育心理学到具体的教育行为学都有详细论述,可谓“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包括《巧妙开发孩子的智力》《管教孩子的艺术》《巧妙掌握孩子的心理》《早教:培养性格完善的孩子》等。这些图书在日本风靡一时,销量突破千万册,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学经典著作。
一般人认为,孩子犯了小错可以不问,犯了大错 就必须加以 批评,其实应该正好相反。 我上中学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发下考试 答卷,我发 现自己的数学成绩比预想差得多,心里大吃一惊。记 得考试时, 除一道题没答上之外,其他都答得很完整。看完试卷 之后才明白, 自己因计算错误丢了好多分。老师发完卷子后说了这 么一段话: “看了你们的答卷,发现你们太马虎了。有的前半部 分都对了, 最后却写错了答案,还有的把加减弄反了,像这种本 不该错的错 误太多了。现在,请大家马上把错改过来,否则将会 一错再错。 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后果将不堪设想。”老师这句 话的含义是, 无意中犯的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有位叫马克华森(以下人名均为音译——译者注) 的心理学 家,曾对简单劳动中出现的错误现象做过研究。根据 他的调查, 当操作者每隔0.7秒按下电钮时,及时告诉其结果, 比不告诉正 确率要高得多。在这项工作中,操作者在全然不觉的 状态下按错 电钮,如果及时告知结果,就能明显地提高效率。 相比之下,如果犯了比较大的错误,一般人都会 有所察觉: “我可能做错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解决 这类大问题,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临阵磨枪是绝对 无济于事的。 管教孩子时也应如此。孩子的判断能力远不及大 人成熟,他 们时常会犯错误。但是,即使是孩子,也具有区分好 坏的基本判 断能力,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其内心深处一定会有 所察觉。虽 然不知原因,他也会自问是否做错了。 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一旦有人指出来,人们 就会产生反 感,并有可能将错就错下去。这点大人小孩都不例外 。就说上高 中的孩子吧,只要家长劝说他们努力用功,他们必会 顶嘴说:“知 道了,别再哕唆了!”然而,说归说,他们还是不肯 用功,有时 甚至会故意跑到外面去玩。 小孩子也是如此。即使知道自己错了,如果父母 在一旁唠叨, 刚刚萌发的反省念头也会一下子化为乌有,进而产生 反感,破罐 子摔到底。如此就会带来相反效果。当孩子遭到较大 挫折,换句 话说,当孩子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时,父母当场数落 ,不如给孩 子留下自我思考的机会,等事情过后,再慢慢细问: “那件事怎 么样了?”“当时觉得很困难吧?”有了反思的机会 ,孩子才有 可能从各个角度去检讨错误,从中吸取教训。 相反,当孩子犯了小错误,就应“随时确认”及 时给予批评 警告。有时,孩子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不 加以纠正, 小错很可能演变成大错。因此,不断纠正小错误,才 能做到防患 于未然。 也许是过分宣传批评式教育的弊端的原因吧,最 近开始盛行 表扬式教育了。要使孩子有奋发向上之心,表扬与鼓 励是必不可 少的,但从教育角度来看,表扬的方式中存在很多问 题。 首先,过分表扬,会带来弊端。人们听惯了表扬 或批评,就 会渐渐失去感觉,而听到表扬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 。只有用带 刺激性的语言偶尔表扬一下,才能达到激励孩子的目 的。另外, 过分表扬往往会养成阳奉阴违的习性,在父母面前表 现得很乖巧, 背后却是另一种样子。 那么,如何做才能更有成效?实际上借助第三者 的口气来表 扬孩子,比父母直接赞扬效果更佳。比如,让孩子到 附近商店买 东西,父母可事先请店老板转告孩子:“你妈妈,夸 你来着。” 相反,父母想亲自表扬时,可借老师的名义说:“老 师表扬你不 错。”这种传达形式比直接表扬更有效果。借用第三 者的语言进 行交谈,可以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给听者以真实感 。孩子们也 清楚,直接交谈时难免奉承或有所顾忌,而引用第三 者的语言, 他们就认为是客观的。就是说,你只要向孩子转达别 人表扬他的 “事实”即可。 第三者的话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看下面的试验 即可知。有 两位心理学家以三十个人为对象,就戒烟问题进行过 说服试验。 他们把这些人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采取恐吓的办法 ,威胁他们 吸烟会导致肺癌;对另一组,则采取客观的说服法, 借助医学权 威的试验报告,告诉他们吸烟的危害性。对前者采用 直接说服法, 对后者则借第三者的观点进行说服。结果,前者有35 %的人戒烟, 而后者的戒烟人数达到了70%。这个试验证明,直接 说服,无论 当事人多么热心,也不如引用他人的话更具效力。 这种方法其实也常用在商业广告上。借用某某知 名人士的话 进行宣传,往往比直接说服更能激起顾客的购买欲, 因为第三者 提供的情况给人以真实客观的感觉。不过,这个第三 者必须具有 权威性。否则,比如你对孩子说“你弟弟在表扬你呢 ”,等于白说。 应避免用同样的语言责备孩子。我们常听到母亲 们这样报 怨:“我们家孩子真让人操心,天天说也听不进去。 ,’每听到这 类话我就想,问题就在这“天天说”上。我能想象得 到,这位母 亲日复一日不停地用同样的语言对孩子唠叨、责备的 情形。这种 责备不起作用,也是当然的事情。 据青岛幸男先生(以下省略敬称——译者注)讲, 现在的年 轻人常对父母说的三句话是“吃饭”“给钱”和“讨 厌”。而现 代母亲管教孩子时的三大用语又是什么呢?我想,不 外乎是“去 做功课”“早点休息”和“把电视关掉”。 大多数母亲每天都会不断重复这三句话。次次都 用同样的话 去责备,对孩子毫无意义。连续给予同样的刺激,只 能造成心理 性的习惯,使人对刺激失去感觉,最终会产生所谓的 “心理性慢 性化”作用。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