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丝绸之路(从斯文·赫定到斯坦因的中国寻宝历程)(精)
作者简介
作者 彼得·霍普柯克(Peter Hopkirk,1930—2014),英国知名作家,曾任独立电视新闻(ITN)记者,随后在《泰晤士报》工作了近二十年,足迹遍布中亚、南亚、东亚各国,著有《大博弈》《新大博弈》等畅销作品。
内容简介
第十章 “新疆最精美的画……” 他们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来到喀什。骑马先行 的冯·勒柯克最先抵达,巴特斯跟着双轮马车车 队,数日之后到达。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没 有看到格林威德尔的人影,同样打听不到一点他 的音讯。一直等到两个星期以后才接到消息,说 他的行李遗落在俄国某处(显而易见他没给莫斯 科的火车站站长什么好处),而且不确定什么时 候能到。对此冯·勒柯克和巴特斯很生气。为了 及时赶到,他们不仅急匆匆在新疆长途辛苦跋涉 ,而且错失了探访敦煌藏经密室的机会。他们只 好用或许并不存在藏经室这么个想法来自我安慰 。俩人过去都曾经因相信地方上的传言而受罪。 有一回为了调查一处神秘的“刻字”,冯·勒柯 克相信了一位村民的说法,浪费时间走了很长一 截弯路,谁料最后见到的只是冰川的擦痕。巴特 斯也有一回耗费一星期的时间去探寻吐鲁番周边 一处并不存在的遗址,结果领路人的狗又渴又累 而死,人和马匹也差点遭遇一样的命运。尽管如 此,格林威德尔的爽约在整个探险期间一直影响 着三人的关系。 由于喀什没有德国领事,在等待格林威德尔 前来的日子里,冯·勒柯克与巴特斯和马继业在 一起。他们愿意和英国人而不是俄国人在一起, 有如下两个理由:第一,冯·勒柯克以前在英国 住过,能讲英语,但不会说俄语。第二,他听到 一些关于彼得罗夫斯基的传闻,令他很不感冒, “不愿让自己陷入这位专横的统治者的权威之下 ”。两年之前德国第一趟探险,格林威德尔与不 幸的胡特犯了错,和彼得罗夫斯基住在了一块。 后来证明这是个灾难。胡特是一位犹太人,有一 回起冲突,傲慢的彼得罗夫斯基竟然恐吓说要“ 鞭打这个犹太人”。然而,在马继业的官邸奇尼 巴格中从未发生过这种事情,与所有旅行家一样 ,冯·勒柯克也曾盛赞这对长期居住在遥远地方 的不平凡的夫妻。这两位早已习惯新疆生活方式 的德国人花了点时间才适应了女主人招待他们的 这种舒服又惬意的生活。冯·勒柯克记叙说:“ 马继业夫人安顿我在一间装饰优美的屋子里,放 有一张英国床,那时候感觉自己是在天堂。然而 不久……我觉得憋闷,因此起床到阳台铺上毯子 ,用马鞍当枕头,盖上薄皮衣,露天睡觉。我花 了一些时间才再次适应在如此逼仄的卧室就寝。 ” 冯·勒柯克与巴特斯在此静候格林威德尔, 我们有必要趁机简要介绍一下巴特斯特别的天赋 和性格。他是波美拉尼亚纺织工的孩子,以前在 海船上工作过很多年。有一段时间去澳大利亚内 陆当农场主放羊。他在那边掌握了骑马的技艺, ◎畅销佳作《大博弈》《新大博弈》作者彼得·霍普柯克又一力作。 ◎精绝古国、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群等遗址惊现于世,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佛像,用梵文、佉卢文和汉文等多种语言写成的古卷,糅杂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丝织物、古建筑等遗迹震惊学界,让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冯·勒柯克等人不顾性命地蜂拥而至、劫掠一空。本书将把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者细腻、动人心弦的笔触将带领你一步步深入这片充满离奇、荒诞、诱人传说的土地,感同身受地体验书中人物的狂热、失落、不甘、雀跃和苦痛。 ◎本书让我们客观见证斯坦因等外国学者盗窃中国文物的那段沉痛的历史,揭示文物流失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引发我们在当下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