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学·第十辑

中华老学·第十辑
作者: 编者:詹石窗//宋崇道//谢清果|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48.70
折扣购买: 中华老学·第十辑
ISBN: 9787522529295

作者简介

谢清果,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访问学者,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主编、《老子学刊》副主编、《道学研究》副主编等职。主要从事华夏文明与传播研究,老子传播学,宗教传播研究,话语权研究,海峡传播研究。已出版《和老子学传播》、《中国道家之精神》、《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等专著15部,在《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国际新闻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其论著连续三届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容简介

二、“向死而在”与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作为德国当代哲学巨擘的海德格尔,一生著作颇丰 ,他的死亡哲学则是集中体现在《存在与时间》这部作 品之中。海德格尔把死看作人的最终指向,即存在的终 止(Zu-Ende-sein)。而“此在(Dasein)”则是海 德格尔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的在”,而且这 个在者总是我自身的当下在场。因此,此在是关于人的 存在论——本体论的概念。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也以此 出发,在他看来,只要此在还在场,就不得不承受死亡 这一存在方式。“只要此在生存着,它就包含有一种它 尚不是而将是的东西,一种亏欠的东西。临终到头不再 是此在,临终到头是不能代理的。”此在只有经由死亡 才能获得完整性,而只要此在存在,它尚且不是的东西 就属于此在本身。也就是说,只要此在还活着,死亡就 一直处在尚未到来的状态,一旦人死了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永远只能“经历”他人的死,而对自身的死亡 是没有经验的。但是,他人之死并不能让我们经验死亡 。对所有人而言,死都意味着不再在此,“共死者同在 ”也一样经历不到死者本真的存在终止。在面对一个死 者之时,我们看起来似乎确实经历了一个人从生至死的 “过程”,我们面对着的死者仍然是那个人,但他本真 的“此在”状态却不存在了,而这个“不存在”只能通 过感触、感受来达成,是无法通过个人的经验完成的, “此在可以随随便便用其他此在来代替,所以在自己的 此在身上可以始终经验不到的东西,可以靠陌生的此在 通达”。在事实上,人始终试图通过他人的死来经历自 己的死,进而减轻自身对死亡的恐惧,经由此处,“此 在”自身的显现被遮蔽,进而进入由他人控制的精神状 况之中,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 但是,死并不是发生在人生之外的事件,而是人从 降生开始就必须承担下来的最大也是最极端的“可能性 ”。人终有一死,但对于每一个活在当前的人来说,死 在当下并没有到来,所以死亡始终是一种特殊的“可能 性”。从一方面来说,所有的可能性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事件,但死亡是使一切可能性不再可能的可能性。另一 方面,死亡从我们出生时就已深深烙印于“此在”之身 ,我们不能摆脱,也不能让他人代替,所以死亡是此在 “最本己性”,也是最极端的可能性。因此,死亡作为 一种独特的生存论现象,所体现的不是不存在,而是一 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把死亡看作一种特殊的可 能性,而死亡意味着人生的终结,那么“向死而在”就 是“向终结而在”,而“向终结而在”也就是向可能性 而存在。因此,从生存论的角度来说,海德格尔始终把 死亡看作一种可能性,这与大多数欧洲哲学家显然存在 着较大差别。 而“直面死亡,就像在畏的情绪中直面空无一样, 此在直面的是自己的纯然可能性的能在”。也就是说, 死作为一种存在可能性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此在”对大 多数人的依赖变得毫无意义,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死, 死亡只能自己亲身经历,从而迫使它回到自己的能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