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增订版)(精)
作者简介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在家塾延师授读。18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邑徐定戡。从此相夫教子,恪尽职守。1994年1月,双双定居于澳洲,2005年去世。
内容简介
大年初一,早晨一睁开眼,不等我开口说话,保 姆(即专门照看孩子的女仆)就会将冷冰冰的桔子和干 荔子塞进我的嘴中。这是因为“桔”和“荔”两个字 是“吉利”两字的近音字。再加过年时放在果盘中的 桔子是福建出产的,叫“福桔”,当然会带来福气, 那就更为吉利了。于是开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桔荔” ,正象征着整年都会大吉大利。 桔子和荔子是每年父母给孩子的果盘中必有的两 件水果。果盘也叫岁盆,里边还装各种干果和糖果。 除夕之夜,等我们孩子睡着了,母亲就轻轻地放在枕 边,让我们第二天醒来时看见感到高兴,就好像外国 人把礼物装在红袜子中,圣诞前夕挂起来对小孩说是 圣诞老人送的礼物一样。除了岁盘,母亲还在我们的 枕下放一个红包,里面是压岁钱。对年龄较大的孩子 ,父母事先关照好,第二天醒来先吃什么,后吃什么 ,不可弄错。小的孩子弄不清,也记不住,于是就关 照保姆按次序塞进我们的嘴里。记得看鲁迅的《朝花 夕拾》中他的保姆长妈妈也在年初一一大清早给他嘴 里塞进一片冷冰冰的桔子,可见这一习俗不只在杭州 ,而是在江浙一带都有。 岁盆里的糖果过了初十、十五就渐渐吃完,而父 母给的压岁钱却是不用的。这大约是以前有教养的旧 式家庭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的方法之一。过了初五, 小孩把红包交给母亲,存入每个小孩自立的存折内。 这个折子是孩子出生时就立的,存人的是长辈给的见 面钱,以及每年除夕、正月家中长辈、亲友给的压岁 钱等。孩子长到十岁,长辈就不再给压岁钱了。存的 钱却要到成年时才可用于购买田地、房产,算自己的 私蓄。最近看杨绛的杂忆,她家以前连仆佣的私蓄都 交给东家去管,这种习俗一定也出自同一来源。 初一早上起来保姆替我们换上新衣、新鞋,辫子 上还要扎一朵红花,这又是使孩子高兴的事。以前的 人生活俭朴节省。平时很少给孩子穿新衣。小的孩子 就穿大的孩子穿旧的衣服。丰子恺先生也是江浙一带 的人,有同样的风俗习惯,所以有“老大新、老二旧 、缝缝补补给老三”的漫画。我们家还有小孩不准穿 绸衣的习惯,说是“折福”,所以终年穿的是布衣, 而且常常是大人穿旧的衣服改一改给小孩穿。家中有 女裁缝(称为“女手”),还有专管绣花的女佣,都轮 流在各房中做衣服,吃、穿都在我家,一年四季有做 不完的衣服。可见那时人工比材料要便宜得多,否则 ,像现在人工那么贵的时代,家中常年顾着个女工做 新衣、改旧衣,倒不如去买现成的新衣服来得便宜呢! 我们家以前也不准小孩穿丝绵和皮货,说是因为 “小孩骨头嫩,要焐烊的”,其实当然也是要孩子懂 得节俭。到了十六岁,男孩子戴冠,女孩子梳髻,算 长大成人了,才可以穿绸衣、皮衣和丝绵的衣服。女 孩十六岁还要穿了红裙子去拜祖先。那时家里的房子 很大,各房隔开很远,平时大家不见面,只有在从大 门进出或去账房、大厅、花厅等公用的地方时大家才 有见面的可能。而大厅则是办喜丧之事、祖宗生日死 忌的地方,那时也是大家庭团聚的时候。我穿红裙子 去大厅拜祖宗的那天十分害羞。拜好之后就飞快地跑 进自己家的房里,怕被人家看见我穿着红裙、梳了头 ,已成大人了。 P3-4 1. 《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畅销书,另类《巨流河》,豆瓣评分8.7分。 《山居杂忆》1999年出版后,畅销一时,销量达30余万册。该书立刻被评为2000年畅销书,并且受到诸多名人推荐。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称赞其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该书也深受诸多豆瓣网友衷爱,称其为另类《巨流河》,获得8.7分高分赞誉。 2. 寻找逝去中国的独家记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一部“现代《红楼梦》”。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受过传统教育,历经民国初年,抗战搬迁,建国,“文革”抄家,改革开放,最后移民澳洲,一个世纪的往事在这位大家闺秀笔下如过眼云烟,写就了人生悲凉和慨叹。温婉如水的文字在这位大家闺秀记忆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宁。这便成了逝去的中国,成就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书中涉及人物100多位,写尽人世沧桑,台湾原诗学研究所所长李嘉有先生和悉尼的古典文学学者许德政先生把《山居杂忆》称作为“现代《红楼梦》”。 3. 新增100余幅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影像,新增3万字详解人生,使人更加了解这段往事。此次出版,作者徐家祯远赴重洋,搜罗照片。国际知名摄影师徐家树先生亲自修图设计,新增照片100余幅,再现100年珍贵影像。作者精益求精,对文字严谨修订,新增注释文章近3万字,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这段往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