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百读儿童经典

绿山墙的安妮/百读儿童经典
作者: (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译者:国风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绿山墙的安妮/百读儿童经典
ISBN: 9787540340704

作者简介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874年11月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克利夫顿(今新伦敦),当她只有21个月大时,母亲死于结核病。父亲将她留给外祖父母带大,西迁至萨省并重新组建了家庭。 在蒙哥马利的记忆中,陪伴她的除了美好的自然,就是看书和写作。她9岁开始写诗、记曰记。她上的学校仅一间屋子,离爷爷奶奶家也很近。她在这所学校接*早期教育(其中有一年与父亲、继母生活)。跟父亲一起生活的那年,她在当地一家报纸上发表了**首诗。读完10年级后,她用两年时间学习师范课程并获得教师证书。后来她来到达尔豪斯大学选修英语文学,并获得了自己写作的**笔稿酬。 1905年,她完成了**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并寄给几家出版社,均被退稿。1907年,她再次找出书稿重读,打算再试试运气。后来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出版公司同意出版,该书于1908年问世!此书一上市便获成功,十分畅销。蒙哥马利由此开启成功的写作生涯。此后她继续出版安妮系列和其他小说,共发表了20部小说、530篇短篇故事、500首诗歌和30篇随笔。 1942年4月,蒙哥马利因冠状动脉血栓于多伦多去世。

内容简介

雷切尔·林德太太住在安维利大街向下斜伸进一 个小山谷的地方,山谷四周长满桤树和凤仙花,一条 小溪横穿而过。溪水源自远处的老卡斯伯特家农场的 树林。上游那一段小溪以蜿蜒曲折、湍流迅疾而著称 ,一潭潭池水和小瀑布阴暗隐秘;但是,流到了雷切 尔太太家附近的山谷时,水流却逐渐缓慢下来,变成 了一条安静规矩的小河。因为哪怕是一条小溪,只要 经过雷切尔·林德太太的家门口,都会放慢脚步,谦 恭而有礼貌地通过。也许连它都知道,雷切尔太太这 会儿正坐在窗前,用犀利的目光注视着门前过往的一 切呢。从小溪到顽童,要是被她发现了任何不同于平 常的事儿,她都要想法子探个究竟,不找出其中的原 委是*不罢休的。 在安维利,有许多人特爱关心邻居的家务事,却 不管自家的事;但是雷切尔·林德太太却是个例外, 她是一个能干的人,无论是自家事还是邻里事,她都 能兼顾到,并总能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她是 一位有名的家庭主妇。家里家外都拾掇得井井有条。 她组织了一个缝纫小组,协助主*学校的工作,她还 是教会妇女协会和对外传教辅助机构*强有力的支持 者之一。尽管有这么多的事,雷切尔太太仍能抽出时 间,一连好几个小时地坐在她家厨房的窗前,一边缝 制着棉被,一边时刻盯着门前那条穿过山谷、蜿蜒伸 向远处陡峭红色小山的大路。安维利的家庭主妇们常 常用敬佩的口吻告诉别人,说她能一口气缝制16条像 那样的棉被。由于安维利占据了一个三角形的小半岛 ,一直延伸至圣劳伦斯海峡,两边环水,任何进出安 维利的人都得经过那条山路,因此谁都逃不脱雷切尔 太太的眼睛。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她像往常一样坐在那里,阳 光照进窗内,温暖而明亮。房前斜坡上的果园里攒动 着粉白色初放的花朵,宛如新娘脸颊上泛起的红晕, 群群蜜蜂翩跹起舞。托马斯·林德——一个瘦小、温 顺的小个头男人,安维利的人习惯把他称为“雷切尔 ·林德的丈夫”,正在谷仓那边的小丘上播种晚萝卜 种子,而马修·卡斯伯特这会儿也应该在远处绿山墙 边小河旁的那一大块红土地上播撒他的种子。雷切尔 太太知道马修也应该在播晚萝卜种,那是因为前** 晚上她在威廉·布莱尔的店里听到他告诉彼特.莫里 斯说,他打算第二天下午就去播种晚萝卜种。当然是 彼特主动问他的,因为从未听人说过马修·卡斯伯特 一生中曾主动和别人说过什么事情。 可是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在一个繁忙*子的下 午三点半钟,马修·卡斯伯特驾着马车正不慌不忙地 穿过山谷上山坡。他戴着白衣领,穿着*好的西服, 这清楚地证明他要离开安维利出远门;他驾着栗色马 拉的两轮车,看样子要走很长一段路。那么,马修· 卡斯伯特到底去哪儿呢?去干什么呢? 如果换成是安维利的其他人,雷切尔太太只要把 各种线索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将真相猜出个八 九不离+了。但是马修平时很难得出门,一定是发生 了什么不寻常的紧急事情。马修生性内向,不喜欢和 陌生人来往。可现在他却戴着白衣领,穿着整齐,驾 着马车出远门,这可是不常有的事。任凭雷切尔太太 怎么绞尽脑汁去猜,也毫无头绪,因此她整整一下午 都闷闷不乐。 *后,这位了不起的主妇决定:“喝过下午茶, 我就去绿山墙找玛瑞拉,打听一下马修去哪儿了,去 干什么了。这个季节他一般不会进城。他从不探亲访 友,就是晚萝卜种子用完了,他也用不着穿戴整齐、 驾着马车去买呀。他驾车的速度并不快,因此也不像 是去请医生。所以,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他动身 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呢?不弄清 楚,我心里一刻也不得安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