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纠结也别太不纠结
作者简介
程琳:80后生人。畅销书作家。代表作有:《别太有个性,也别太没个性》《别太纠结,也别太不纠结》《有些事,这几年你才懂》《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真希望这些事20几岁就知道》《读心术》《啤酒冰激凌心理学》《心理学的智慧》等。
内容简介
6.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没必要按照别人的眼光和标准 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他人。最重要的一 点是保持自我本色。 在加利福尼亚,有一位伊丝·欧蕾太太,她从小就很容易害羞,她的 身体有些胖,再加上一张圆圆的脸,使她看起来显得更胖了。她的妈妈非 常守旧,认为伊丝·欧蕾太太无须穿得那么体面漂亮,只要宽松舒适就行 了。所以,她一直穿着那些朴素宽松的衣服,从没参加过什么聚会,也从 没参与过什么娱乐活动。即使上学以后,也不与其他小孩一起到户外去活 动。因为她怕羞,而且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她常常觉得自己与众不 同,不受人的欢迎。 伊丝·欧蕾太太长大以后,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但她害 羞的性格依然如故。婆家是个自信、平稳的家庭,他们的一切优点似乎 在伊丝·欧蕾太太身上都无法找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她总想尽力 做得像他们一样,但就是做不到。家里人也想帮她从禁闭中解脱出来,但 他们善意的行为反而使她更加封闭。渐渐地,伊丝·欧蕾太太变得紧张易 怒,躲开所有的朋友,甚至连听到门铃声都感到害怕。她知道自己是个失 败者,但她不想让丈夫发现。于是,她总是在公众场合试图表现得十分快 活,甚至有时表现得太过头了,以至事后她又非常沮丧。因此,她的生活 中没有了快乐,她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最终她只能想到自杀…… 伊丝·欧蕾太太后来并没有自杀,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位不幸女子 的命运呢?竟然是一段偶然的谈话! 欧蕾太太在一本书中这样写道:这一段偶然的谈话改变了我的整个 人生。 有一次,婆婆给大家讲起她是如何把几个孩子带大的。她说:“无论 发生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秉持本色。”“秉持本色”这句话像黑暗中 的一道闪光,一下照亮了我。我终于从困境中明白过来——我原来一直在 勉强自己去充当一个不大适合的角色。我整个人一夜之间就发生了改变, 我努力寻找自己的个性,并开始让自己学会秉持本色,尽力发现自己究竟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开始观察自己的特点,注意自己的外表、风度,挑 选适合自己的衣服。我开始广泛结交朋友,加入一些小组的活动,第一次 他们安排我表演节目的时候,我简直吓坏了。但是,我每开一次口,就增 加一点勇气。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身上终于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又重新 感觉到了快乐,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此后,我把这个经验告诉孩 子们,这是我经历了多少痛苦才学习到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秉持 自己的本色! 我们选择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找准位置,我们就 能克服一切的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一切都需要勇气。 我们可以把周围的人作为评估自我意象的一个标准。我们会接近那些 用我们自认应得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人。一个自我意象健康的人,会要求 周围的人尊重他;这种人善待自己,并且让身边的人表示,这就是他希望 被对待的榜样。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差劲,就会容忍所有的人践踏你、鄙视你。你心里 只有诸如此类的念头:“我根本不算什么”“都怪我”或“我总是受这种 待遇,说不定是我罪有应得”。 你也许要问:“我能受这样多久?” 答案应是:“看你会轻视自己多久。” 一般情况下,别人只是根据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跟我们 交往的人,很快就会知道我们是否尊重自己。只要我们尊重自己,别人就 会如法炮制。假设你负责照顾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在给他喂奶的时 候,你是否会无条件地哺喂这婴儿?你当然会!你不会说:“除非你做些 聪明有趣的事,或者你坐起来,给我数100个阿拉伯数字,或逗我笑,否 则就不给你奶吃!”你喂孩子是因为他值得你爱他、照顾他、好好待他, 是因为他该喂。他值得这一切,因为他跟你一样,是人类的一分子。 你也值得这样的对待,你自出生以来就具备这样的资格,现在也依然 未变。世上有太多人以为,除非自己既聪明又英俊,领有高薪,而且比所 有认得的人擅长运动、谈吐幽默,否则就不配受人爱与尊重。 你值得让人爱,让人尊重,只因为你是你自己。 很多人都很少想到自己的内在美与内在的力量。记得有这样一部爱情 片,剧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同甘共苦,为生活而奋斗时,我们为他们祷告, 希望一切都顺利。她离开家庭,他去从军。当他返乡时,她却不见了。他 找到她,她的家人却要赶他走,她也要赶他走,而我们一直都希望他们能 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落幕时,他们终于结了婚,手牵手漫步在夕阳 下。我们擦干眼泪,走出电影院。 我们看这类电影时会伤心、会流泪,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最 美、最真、最单纯的心,这份心情理藏有多深,端视一个人所受伤害有多 深而定,但它确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灾难或饥荒的新闻报道,内心都不由得感到痛楚。 每个人对于如何帮助这些受苦的人,都有不同的主张,但每个人都一样地 关心。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