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旧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小时候虽然没有念过《女儿经》,但常听大大 说她念过的一些. 我记得是:“女儿经,女儿经要女儿听。每*黎明清 早起,休要睡到* 头红。旧手帕,包鬏髻,急忙去扫堂前地,休叫地下 起灰尘,洁净闺 门父母喜。光梳头,净洗面,早到闺房做针线。张家 长,李家短,人 家是非我不管。亲戚邻舍有人来,从容迎接相留款。 姑姑丑,姨姨俊, 人家论时我不论。……可言则言人不厌,一言既出胜 千言……”我一生 做事,不知不觉多少会*这些《女儿经》的影响。例 如:我不大喜欢 说话,就是脑子里有“可言则言人不厌”在支配我, 但我却没有“一 言既出胜千言”的能耐。 大大教方块字,教出好几个优良学生。其中有一 个就是带兆和三 妹的朱干干。她除带三妹外,每天早上要替大大梳头 。她在后面梳, 大大在前面桌子上摆些字块教她认。她很用心,成绩 很好,后来常看 七字或十字的唱本小说,津津有味地唱给我们听。我 们家搬到苏州后, 就经常听她说唱这类小说。因此知道孟丽君、皇甫少 华等人名,或七 侠五义、征东征西等等。 大大教二妹、三妹认字,三妹很听话,每天一丝 不苟地认了不少 字。二妹却总也不肯开口认,大大忍无可忍,发了狠 ,把她关在房中, 她大哭一阵,伏案而睡。夜间做了件轶事(我未征求 她同意,现在不 便说,以后让她自己宣布吧),第二天就乖乖地开口 认字了,认得也 快,不久赶上三妹。于是二人一直同读同写,同读家 塾,同在乐益女 中初中毕业,同读中国公学等等,只是大学不在同一 学校戴方帽子。 大大虽然当家理事,每*劳心费神,但还爱学习 。同老伯伯(本 房三姑母)一块儿去胜家公司学踏洋机。大大学缝纫 ,老伯伯学刺绣, 还将刺绣好的牡丹花装了玻璃镜框挂在她自己房中做 成绩。 老伯伯会吹箫,踏风琴,都是自修的。她只读一 年半书,未上学 校。喜看小说,还会作诗。我爸爸曾将她的诗寄给报 社刊登,鼓励她 自学有成哩。 讲到老伯伯作诗登报,又联想到大舅舅(大大同 母**的弟弟) 也曾作过集沪上店名诗发表于报端。诗*:“……‘ 楼外楼’头‘天外 天’。‘得意’‘升平’‘新世界’,‘易安茶楼’ ‘小花园’。”可惜我忘记 **句了。诗中有引号的,都是当时上海的名店。 为老伯伯要于归我祖母娘家侄儿刘凤生,号威阁 (是八舅奶奶第 二个儿子),家里在两年中办嫁妆,做这样,买那样 ,应用东西,大大 都忙着料理得齐齐全全。 不说别的,就单单打办一桌银台面,就费很多事 。先在银楼选老 伯伯喜欢的花式,打造银酒壶、银酒杯、银酒杯托子 、银羹匙、银羹 匙垫子小碟子、银筷子、银汤匙、小银莲子匙,各十 二只。拿来家, 女工们忙着用大红棉绳打络子,把各件网络起来。银 光闪闪,红色艳 艳,我们小孩都看得眼花了。绸缎被褥多条。皮箱大 小成对成双的, 箱底都放有压箱元宝。特定做大红漆的子孙桶双套( 即大小马桶)。 红木家具、红木*、子孙柜等应有尽有。结婚前三天 发嫁妆,红木四 方饭桌上摆满杯、盘、匙、碟,不但各组每件用大红 网络系好,下面 还披一个四面有须须的大红棉绳网罩,抬走起来,不 会散乱滚落的。 雇几十名夫子,用几十抬抬盒抬着。乐队吹吹打打, 热热闹闹,送去 刘府。 迎娶当天,俗例要兄长背新娘妹妹上轿。老伯伯 身材较丰满,我 爸爸瘦瘦的,**奶(我的祖母)怕爸爸背不动,吩咐 老伯伯只站在 椅子上,让爸爸做个背的样子,没有真背。那年头新 娘已坐双马车代 替轿子了。 理应新娘辞祖,拜别我祖母,上马车,一路要哭 的。老伯伯爱 漂亮,怕把脸上脂粉哭得不好看,还笑着不肯随俗哩 !洋鼓洋号的乐 队吹奏起来,一路上老伯伯听到吹打的是那时的一个 曲子:“长、长、 长、长、长,亚洲**大水扬子江……”还在马车里 跟着哼唱哩! **奶七十大寿,大大早就派人去江西景德镇定 制“万寿无疆” 彩色的寿碗、寿碟、寿酒杯、寿匙等等几十套请客用 的餐具,安排种 种必需用品,又为我们姐弟做新衣新鞋,忙得不亦乐 乎。 三月叫人来家,在大天井中搭彩棚,用大红布在 一扇扇门上扎成 方格子,并缀大红彩球,隔出小堂名的座厢,及专司 茶水的担子等等, 喜气洋洋。我们在一旁看,觉得真有趣! 寿辰前一晚,父母领我们穿着整齐,依次向** 奶跪拜,名* “暖寿”,然后家宴,吃暖寿酒。 寿诞之晨,堂屋点了大红彩烛,请**奶中坐, 父母双双向**奶 大礼跪拜,祝**奶“福寿康宁”,我们姐弟随后跪 拜如仪。**奶分给 我们拜寿红包,每封银元二枚,我们拜领了,欢天喜 地去保存起来。 P23-25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她们的文集和传记——《*后的闺秀》、《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都曾畅销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