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飞过一间教室
作者简介
欧阳霞,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从事新闻工作10年,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新闻学。已出版《新闻发现与表达》(北京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版、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新闻编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报纸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其中《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版、第二版)已印刷20次。
内容简介
梁实秋:流连而不忍离 去 在青岛一处幽雅的小院 里,梁实秋度过了一生中家 庭生活最幸福的四年。也正 是在这里,梁实秋开始了最 为后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 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 亚全集》的翻译。 当梁实秋在中国台北的 家中接过女儿辗转从青岛带 去的一瓶海沙时,已经是一 个垂暮的老人了。晚年的梁 实秋每每凝望海沙的时候, 那些曾经呼啸在他年轻血管 的、曾经流淌在他激情笔端 的、曾经让他哭、让他笑、 让他歌的往昔生活一瞬间从 心底涌起…… 1930年夏天,梁实秋通 过闻一多结识了国立青岛大 学(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 区)校长杨振声,杨振声邀 请梁实秋和闻一多赴青岛任 教,那一刻伸向梁实秋的橄 榄枝如同一道生命的曙光般 意义非凡。那时延续了三年 的文坛论战令梁实秋精疲力 竭,他也早已厌倦了上海令 人窒息的喧嚣和刻薄。 1927年1月,梁实秋在《复 旦旬刊》创刊号发表文章《 卢梭论女子教育》,对法国 启蒙思想家卢梭关于男女平 等教育、注重女子经济独立 等观点进行了批评。梁实秋 认为男女在“自然”上便是有 差别的、“不平等”的,所以 即使主张女子经济独立,即 使女子比男子做得还好,“ 她已失去了她的女子特性” 。此文一出,立刻引起轩然 大波。最先惹恼的是复旦大 学的学生。一位署名“振球” 的女生写文章质问梁实秋: “我们不晓得梁先生的居心 究竟怎样,难道要我们女子 永处于被男子玩弄、压迫的 ‘特性’地位,男子可以做的 事,我们永远不好去做吗? ”另一位署名“研新”的学生 则写文章讽刺梁实秋,大意 是:梁老师你是不是误解了 卢梭的男女平等观念?你所 谓的男女有别,不是瞎胡扯 吗? 出身于书香门第、求学 于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思 想理念深受其老师白璧德影 响的梁实秋,一时间承受不 了学生的批评,他立刻致信 《复旦旬刊》编辑部称:“ 吾人撰述学术文字,首宜屏 除意气,在文字方面尤当力 求点检,粗俗鄙陋之词句, 与讥讪揶揄之语调,皆应避 免,因讨论学术之文字,体 例固应如此。近人为文,常 趋于轻浮一派,且喜牵涉个 人,非所以讨论学术之道也 。秋之专攻,在于批评,故 读他人评我之文最为欣幸, 惟批评之态度必须求其严谨 耳。”显然,这封信更多的 是个人权威受到学生挑战后 的情绪释放,回避了对问题 的回答和讨论。 由此可见,梁实秋那时 完全没有论战的准备,他做 梦都没想到一个强大到他无 法抵御的论敌正在向他走来 。1927年10月,鲁迅应陈 望道邀请到复旦大学演讲。 读到《卢梭论女子教育》一 文后,树人兄眉头一紧,心 生警觉,这位名不见经传的 作者岂不是要开新文化运动 的“倒车”吗?于是,鲁迅在 《语丝》周刊上连续发表《 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 》《拟豫言》等文章驳斥梁 实秋,“刀刀见血”,飞花摘 叶皆可伤人。 随后,鲁迅的好友郁达 夫也在《北新》半月刊发表 《卢梭传》《翻译说明就算 答辩》等文章,接茬复旦学 生,劝告梁实秋“多读几年 卢梭的书再来批评他罢”。 当时留学归来的梁实秋只有 24岁,虽因写了几首新诗被 称为“豹隐诗人”,但与已是 文坛巨擘的鲁迅论战,简直 就是以卵击石。但年轻气盛 的梁实秋还是奋起应战,不 断写论文坚持将永恒不变的 人性作为文学艺术和文学观 ,否认文学有阶级性;不主 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 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 硬译”…… 一石激起千层浪,梁实 秋遭到左翼作家群体的围攻 。于是,这场文坛论战如无 法扑救的山火般熊熊燃烧, 绵延不绝,论战主题扩展到 “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 第三种人”、翻译理念、文 艺政策等话题,也逐渐由学 术争论发展到意气之争。梁 实秋在《答鲁迅先生》中有 影射鲁迅等左翼作家的表述 。是可忍,孰不可忍!鲁迅 撸起袖子写下了后来收入中 学教材的名篇《“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资本 家的乏走狗”这顶帽子,梁 实秋一辈子都没有摘掉。而 这场论战一直延续到鲁迅去 世,至死方休。 1930年,杨振声为新成 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招揽人才 ,梁实秋和闻一多携手奔赴 青岛,逃离了沪上的纷争。 青岛红瓦绿树,三面临 海,“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 间,红绿掩映”,梁实秋纷 乱的心绪渐渐被安抚,他决 意于文坛硝烟而潜心读书、 教书和写作。梁实秋在青岛 鱼山路7号(现为鱼山路33 号)租下了一栋小楼,任教 于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担 任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 课程的教学。 在课堂上,他声情并茂 地讲授西洋戏剧的代表作和 发展史;讲授莎士比亚的生 平和剧作;讲授弥尔顿的史 诗《失乐园》……梁实秋对 自己的教学自信满满,他对 学生说:“我讲课,只要听 之者不是下愚,不是根本不 听,总能得其梗概,略具颖 悟,稍加钻研,必可臻于深 到。”而学生也总是将敬佩 的目光投向梁老师。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