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26
折扣购买: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ISBN: 9787300211336
吉鸿昌(1895-1934),原名恒立,字世五,河 南扶沟人,著名抗日将领。不到18岁即加人冯玉祥的 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在北 伐战争中,其所率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 的“铁军”。1931年,吉鸿昌因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 ,被蒋解职并勒令出国“考察”,在欧美期间多次发 表抗日演说,号召海外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进攻上海, 吉鸿昌闻讯毅然回国。8月,赴湖北宋埠策动旧部30 师起义,失败后经上海至天津,从事抗日反蒋活动, 因此遭到国民党通缉。9月由沪至津途中,潜赴山东 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毁家纾难,变卖家产 6万元购置枪弹。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 家口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 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省警备司令。从6月开始 ,吉鸿昌率部北征,所向披靡,三战三捷,收复察东 失地。22日,收复康保城。7月,收复宝昌和沽源县 。随即又开始了扫清多伦外围的战斗。多伦地势易守 难攻,为察东重镇,日本视之为攻掠察绥两省的战略 据点,派重兵把守。根据敌情、地形,吉鸿昌采取强 攻为主、先发制人、内外结合的战斗方案。7日晚, 同盟军分路向多伦发动进攻,日伪军凭借工事与火力 ,拼命顽抗。攻城部队奋勇冲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 ,至10日晚,仍久攻不下。吉鸿昌乃亲率敢死队,赤 膊匍匐前进,连续i次指挥登城。与此同时,暗派副 官率士兵40余人,化装成伪军潜入城内。12日凌晨, 吉鸿昌再次组织猛攻,里应外合,终于打败了日伪军 ,收复了多伦,察东四县全归同盟军之手,成为九一 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 ,对全国抗日力量产生极大鼓舞。 然而,此时蒋介石却派重兵进攻同盟军,同盟军 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而失败。此后,吉鸿昌到平 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月,吉鸿昌由著 名共产党人宣侠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吉 鸿昌同宣侠父、南汉宸及任应岐将军,联络各派抗日 人士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吉任党 组领导成员。为宣传抗日爱国,大同盟编辑出版了机 关刊物《民族战旗》,吉鸿昌自己出资购置印刷工具 ,并在家中设立了秘密印刷厂,他的家成了党在天津 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联络站,被大家称 为“红楼”。吉鸿昌还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继续 准备武装抗日活动,他的夫人胡红霞非常支持丈夫的 革命活动,不惜变卖财产衣物,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 。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特务刺 伤后逮捕。14日,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关进天 津陆军监狱。22日,被秘密押解至北平军分会军法处 。当晚对吉进行审讯,吉鸿昌慷慨陈词,历数蒋介石 的卖国罪行,并将上衣解开,袒露出察北抗日作战中 所负的累累伤痕。11月24日,吉鸿昌被枪杀于北平陆 军监狱。 殉难前几个小时,吉鸿昌将军向敌人要了笔墨和 信纸,写了一封正气凛然的遗书和三封短札,致夫人 胡红霞的短信便是其中之一。信中的殷殷嘱托,充满 了他对妻子、儿女深深的爱护。他鼓励妻子为了儿女 的成长、为了革命,坚强地活下去。 吉鸿昌被捕后,夫人胡红霞百般营救。由于中国 报纸肆意歪曲真相,胡红霞便找到英文《京津泰晤士 报》,及时报道了国民党企图暗杀吉鸿昌将军的消息 。胡红霞还专程跑到泰安,上泰山向冯玉祥将军求助 。在吉将军被法租界工部局“引渡”给国民党政府之 前,胡红霞甚至打算卖掉位于法租界的房子,聘请法 国律师用诉讼的方式阻止这次“引渡”。吉将军知道 这些事情后,便嘱咐夫人营救是徒劳的,他在给夫人 的遗信中写道:“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 子女等用”,表明了吉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本质的清醒 认识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写完信后,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在刑场上写下 浩然正气的就义诗,并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 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 ,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 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 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 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9岁。 (陶武亮)P15-17
在策划和责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的过程中,这些七十多年前的信件给我**的感受便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仿佛穿越到七十年前的炮火硝烟之中,与战场上的将军士兵一起经历大战,看到战乱中的人们颠沛流离,看到兄弟父子祖孙夫妻生离死别,咫尺千里。在这些原始信件面前,不用多说什么,你只需要去感受这故纸里的温情,感受那段历史。这是*真切的历史,有温度的历史。
这里面我记忆*深刻的是两篇。一篇是张自忠给战友的。他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没有其他办法”,*终以身殉国。枣宜会战后,军民中间流传着一首《襄阳曲》:“五月的炮火连天响,鬼子三路向西闯。十万铁军上战场,血战襄河保家乡!看吧!大洪山边,张自忠将军为国成仁,唐白河头,战死了钟毅师长。辉煌!辉煌!这是*后胜利的曙光!”何其悲壮!书中还有多封战场官兵的家书,很多都是绝笔,甚至来不及发出。正是有这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拼力杀敌,才有整个民族的*终胜利。
一篇是唐仁玙写给他原配夫妻唐春玉的一组信件。背景介绍中讲述了他们两人的相识过程,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信中也能看出唐仁玙对春玉的一片真情,话语朴素,却牵肠挂肚。在信中既有尽忠保国的热忱,更多的是儿女情长。几封信中还有一个“第三者”,唐的小老婆。两人大约常常因为第三者而争吵、埋怨。脚注中又说唐的小老婆在唐去世后改嫁。这一组信件背后几人关系的纠葛、前后的故事都耐人寻思,历史细节的丰富性在这里展露无疑。
其实还有很多精彩的篇目,或者可以说,每篇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着历史沧桑感,背后耐人寻味的故事,都值得好好阅读。就像我楼下小卖部的大叔,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彩样,他就问什么时候上市,他也想买一本看看!
要了解平民的抗战史,不一样的抗战历史,那么强烈推荐你读一读《抗战家书》!
——策划编辑黄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