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199.80
折扣价: 119.90
折扣购买: 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上下)
ISBN: 9787559415332
克里斯特·贝里斯特伦(Christer Bergstr?m),瑞典籍,专业英语及瑞典历史教师,共出版有23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他专注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研究,重点着眼于东线。 姚*,福建厦门人,从事*事历史类书籍翻译工作多年,译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徽标、**图解百科: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及其他盟国与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秘密**:影响深远的二战*事科技》《决胜诺曼底:登陆战中的科技、工程与特种装备》,以及《二战精锐对决(全三册)》等作品。
斯科兹尼的部队于12月21*凌晨开始进*马尔梅迪,他们分成两个纵队。其中一个称为“Y”战斗群,有120名士兵,于凌晨3时离开马尔梅迪以南5英里(约8千米)的利尼厄维尔。他们乘坐3辆吉普车、1辆半履带车、1辆美制M8装甲车和1辆“谢尔曼”。Y战斗群指挥官***·舍夫(Walter Scherf)上尉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在前进的方向上,道路的左侧是陡坡,右侧则是急剧下沉、难以穿越的地形。此外,向博涅前进的道路上还要穿过长达1英里的密林。另一个障碍是积雪,在不同地形下有5—8英寸深(约15—24厘米)。根本不可能以任何形式的编队前进,特别是在漆黑一片的夜里。敌*的火力有增无减,尤其是在博涅以南大约1000码(约914米)转弯时……显然,美国人已经有所警觉。” 德国人可能已经猜到,前**派往马尔梅迪实施侦察任务未归的队伍已经被俘,透露了德*的计划。而情况也确实如此。 守*已经严阵以待。第99“维京”步兵营B连就守在Y战斗群北行的路上。马尔梅迪正东贝勒沃(Bellevue)的铁路路堤上,“维京”营部署了81毫米迫击*。挪威裔美国战士们的右(西)侧,**20步兵团大部已经掘壕据守。 这些美*也保持着警觉,这要归功于第291战斗工兵营。德*进*开始前几个小时,该营的士兵已经沿着德*可能使用的道路埋设了**,领头的德国作战车辆(一辆半履带车)引爆了**,在火光中被炸毁。 实际上,在阻击整个德国*卫*第6装甲集团*的战斗中,美*任何一个营的贡献都比不上第291战斗工兵营:12月17*,亨塞尔中士率领的十几名该营士兵迫使*卫*派普战斗群停在斯塔沃洛以南,18*,该营先炸毁了三桥镇的桥梁,然后又炸毁了阿比蒙的桥梁,从而决定性地阻止了派普的进*,现在,它又在马尔梅迪阻击斯科兹尼的*击。由于在这些紧要关头的杰出表现,第291战斗工兵营获得了总统部队嘉许奖,27岁的营长戴维·佩格林中校获得了比利时英勇十字勋章。 德*的半履带车起火之后,“维京”营的士兵听到了**声,令他们十分惊讶的是,德*用英语喊叫道:“缴*不杀!(Surrender or die!)”。挪威裔美国士兵劳埃德·耶勒贝格中士回忆:“他们的表现似乎说明,他们以为我们会逃走。我们则认为他们喝醉了,因为那些行为很傻,而且他们做出了愚蠢的决定—穿过一片开阔地。我们严阵以待,工兵们则用反坦克*掩护天桥。我们损失了几名士兵,而德*有数十人阵亡。我们的迫击*打光了81毫米*弹,但是附近有一个德*的仓库,所以我们使用那里的80毫米*弹。很幸运的是,这些*弹没有引起炸膛。” 此后,美国*兵也加入战斗—整整6个*兵营和2个高射*营。*密的POZIT空爆榴弹已经迅速送抵,用于马尔梅迪防御,这是它在战争中第二次使用。说得好听一些,这是“杀*用牛刀”。POZIT*弹在空中引爆,向士兵们抛洒如剃刀般锋利的弹片时,这一小股德***崩溃了。致命的金属弹片将德国士兵撕碎,到处都是无法辨认的尸体。60—70名士兵死伤,其他人要么仓皇逃窜,要么举手投降。不过,有一名投降的德*士兵强打精神,傲慢地对捉住他的美*士兵说:“你们永远不可能赢得战争,我们有很多秘密**。”显然,他并没有想到,是美*的秘密**打败了他的部队,而德*在马尔梅迪没有这样的装备。耶勒贝格简洁地评论道:“我们身后的*兵给予了很多帮助。” 斯科兹尼的主*力量—阿德里安·冯·福尔克萨姆(Adrian von Folkersam)上尉率领的X战斗群—在吞没舍夫手下士兵的恐怖*声中开始进*。他们知道那只可能是美*的*火,因为该地区没有任何德国*兵。但是冯·福尔克萨姆仍然希望出其不意地*击美*。他手下有2个步兵连和1个坦克连,拥有1辆“谢尔曼”坦克和该旅的4辆“豹”式坦克,后者装上金属板,重新漆上美*标志,让它看上去像M10坦克歼击车。他们走的是一条狭窄的小路,越过马尔梅迪以南的田野(在舍夫的部队西面大约1英里),通往马尔梅迪上方的村庄法利兹(Falize)。德*步兵于午夜抵达那里的阵地,美*对此浑然不知。但德*在早晨5时30分全速开下通往马尔梅迪的山坡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整片地区突然被照亮,如同白昼。美*工兵布设了一个绊发**和照明弹网络,这场盛大的烟火表演开始了。 两辆“豹”式坦克开上了从法利兹蜿蜒向下直抵马尔梅迪的道路,但是没走多远,彼得·曼特(Peter Mandt)少尉指挥的**辆坦克就引爆了一颗**,不得不放弃。另一辆“豹”式坦克退后。步兵和其他3辆坦克越过田野开往马尔梅迪南部。美国**20步兵团第3营K连士兵弗朗西斯·S.柯里(Francis S. Currey)中士为美*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因此得到美国*高*事奖项—荣誉勋章,以及比利时的*高奖项利奥波德勋章。他的荣誉勋章嘉奖令上写道: 1944年12月21*敌*发动强大*势时,他是守卫比利时马尔梅迪附近某据点第3排的一名自动步*手。德*坦克突破据点附近我方坦克歼击车和反坦克*的防线,向第3排阵地推进,经过长时间的战斗,这群士兵不得不后撤到附近的一个工厂。柯里中士在这座建筑物里找到一具“巴祖卡”火箭筒,冒着敌*坦克和占据不远处房屋的敌*步兵的密集火力,穿过街道取得***。面对轻**、机*和火*的*击,他和一位战友一起,用一发***摧毁了一辆坦克。转移到另一个阵地后,他发现3名德*士兵在敌*占据的一所房屋门口。他用自己的自动步*击毙、击伤这3名敌*,然后独自一人从隐蔽处向前逼近到距离房屋50码(约46米)以内,打算用火箭炸塌它。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他站起身发射,炸塌了半面墙壁。在这一前沿阵地,他观察到5名美*被这所房屋里的火力和3辆坦克困住数小时之久。柯里中士意识到如果不消灭敌*的坦克和步兵的**,这些战友就不可能逃脱,于是他越过街道靠近一辆*车,拿到了几发反坦克榴弹。他在敌*的猛烈火力之下发射了这些榴弹,迫使坦克手们从车里躲进屋内。他又一次转移阵地,从已经死去的机*手里接过另一挺机*;在他的掩护下,5名士兵得以后撤到安全地带。敌*在坦克被摧毁且步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撤退。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勇敢精神,柯里中士多次冒着凶猛的敌*火力,给敌*造成沉重的人员和物资损失,解救了5名战友(其中有2名伤员),并阻止了敌*威胁他所在营侧翼的*击。 *卫***50装甲旅丢下200余具尸体撤退。斯科兹尼写道:“我的旅没有*兵,了解敌*的实力之后,我下令后撤到马尔梅迪以南的防御阵地。我们在这些阵地坚守到12月29*,因敌**火不断造成损失而被迫撤退。” 与此同时,冯·德·海特的伞兵们也迎来了*终的命运。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弗里德里希·冯·德·海特中校手下的伞兵们在马尔梅迪以北云杉林的空降行动失败。由于这股力量分散于很广的区域,冯·德·海特只能在马尔梅迪以北的巴拉克米歇尔路口集合几百名士兵,这些人躲藏的森林如今已成为上法涅-艾费尔(Hautes Fagnes-Eifel)**公园的一部分。在冷雨中躲避了3天之后,由于给养逐渐耗尽且看不到任何救兵,冯·德·海特知道任务已经注定失败。12月19*夜里,他带着士兵们向东进发,试图靠近德*战线。他们将伤员交给了抓获的30名美*俘虏,并留下一封给美国**01空降师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少将的信,请求他确保伤员们得到照顾(冯·德·海特认为这位诺曼底的老对手在该地区)。 12月20*突围*队被美*步兵发现而不得不再次逃回森林时,冯·德·海特决定将队伍分成3人一组,每组各自尝试回到德*战线上。150名伞兵设法逃脱,他们的指挥官却没能做到。在寒冷的乡村地区流浪整整两天之后,冯·德·海特于12月22*早晨抵达蒙绍,他以为这座小镇在德*手里,但情况并非如此。这位筋疲力尽的伞兵*官觉得*够了,他敲开一所房屋的大门,在房间里写下一封降书,交给镇上的美*士兵,结束了冯·德·海特战斗群的传奇故事。 此时,双方沿*卫*第6装甲集团*东起埃尔森博恩岭正面的罗赫拉特-克林克尔特和维尔茨费尔德,经过比特亨巴赫酒庄一线直抵马尔梅迪和斯塔沃洛以南的整个北部前线地段转入守势。随着德**势的重点转向第5装甲集团*,这条战线越来越平静,在3周多的时间里处于“休眠”中。 这本《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势》构架严密,地图清晰,读者*容易理解战争的进程。作者克里斯特·贝里斯特伦采访了许多二战老兵,浏览大量档案资料,并对作战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许多之前未曾公开的资料和引人注目的新发现,并将其汇入本书中,全景描绘了1944—1945年冬季那场众所周知的“突出部之战”。 大多数记录阿登战役的作品往往从美*的视角出发,而本书立场公正,兼顾作战双方的观点。本书还聚焦于老兵们自己的故事,为那场血腥战役增添了人性的维度。 本书有将近300幅插图,包括许多之前未曾发表的照片、多幅地图,以及轮廓图画家克拉斯·松丁(Claes Sundin)绘制的32幅高质量战车及飞机彩图。地图也值得一提,这些地图准确地展示了部队的位置、重要的地形信息、关键的标志建筑,以及进*、防御线的行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