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收藏变局(开启收藏与投资的秘密)(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秦汉到唐代的书法家,即便著名如王羲之, 当时人关注的也只是他所写的字,很少关注书法作 品背后的人。 唐宋以来,社会对书法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大 家开始谈论书法背后的“文”和“人”,出现了“ 先文而后墨”、归本于人的现象,书法一旦把重点 转移到强调“文”和“人”,书法本身韵技术就被 淡化了,所谓学者书法和名人书法也就产生了。这 个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所以,如果把中国书法分成两个阶段的话,应 该以唐代为界,唐代以前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艺 术,唐代以后的书法,已经成为名和人的附庸。名 人书法和学者书法在当代是并存的,前者强调“人 ”,后者强调“文”,强调的重点都不是书法本身 ,这与纯粹的书法艺术是有别的。 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不是一回事。一些名人书 法作品的收藏点可能不在艺术价值上,而是在文献 或史料价值上。收藏书法作品时要是不想被骗,首 先必须对中国传统书法有所了解,即使你不写字, 也要多看字,对整个书法体系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 了解。 其次,收藏书法作品必须看原作。印刷品和原 作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只有看原作才会有直观、 正确的认识。但现在很多收藏者并没有做这方面的 功课,若单纯靠听故事、听头衔来做收藏,肯定上 当。 唐朝李世民和李隆基的书画收藏风靡一时。宋 徽宗本人就是一个书画天才,颇痴迷书画收藏,为 此专门设置了“宣和装”的装裱样式,编定了《宣 和书谱》与《宣和画谱》,为后世留下了很多书画 珍宝。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收藏达到了封建时期的 高峰,尤其是乾隆时期的书画《石渠宝笈》《秘殿 珠林》,是中国古代收藏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藏品本非活物,左右它们的从来就是人,而 左右人的却是局势和环境,因此收藏品也就随着时 局跌宕开始消逝和出现。在一次次的消逝和出现之 后,收藏品也开始升值或贬值。尤其是朝代的更迭 ,对于收藏品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因此古今 中外的收藏品变得越来越少。幸好有喜欢收藏的帝 王和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了一些损失。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涌现出来, 日积月累,书画文物不断增多。特别在1949年之后 ,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除了政府的力量之外,还有私人收藏家。以前 ,私人收藏家主要是以士大夫、文人墨客为主,他 们有品位、有才学、懂生活、爱生活,经济实力强 ,收藏了很多作品。随着朝代的更迭,他们的藏品 又被官府重新汇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又重新流 了回来,这也成了收藏品的有利补充。 收藏历来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比如说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