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大学书法(第二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19919
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育委员会委员。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代表作有《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颜筋柳骨》《书法艺术欣赏》《书谱》等。曾获得“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06全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26年,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清华大学书法研究会之邀做有关书法问题的学术演讲。在这次演讲中,梁启超对书法的艺术性质、特点和审美功能等,做了深刻阐述,并将书法誉为中国人的“第一等娱乐”。他说:
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在美术上,价值很大。
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即如图画、雕刻、建筑,无不有个性存乎其中。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
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在各种娱乐之中,选择一种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我的意见———亦许是偏见,以为要算写字。
写字可收摄身心,不择时、不择地,费钱不多,可以独乐。
以写字作为娱乐的工具,有这么许多好处,所以中国先辈,凡有高尚人格的人,大半都喜欢写字。
依我看来,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
…………
梁启超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和审美价值做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对于书法艺术在中国艺术体系中的定位,也做了准确的阐述。
书法是指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意蕴的汉字形象的创造,表现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
在世界艺术大家庭中,把生活实用工具———文字的书写,拓展演绎为一种以个人思想情感表现为中心的纯艺术,这只在东亚地区存在。而东亚书法艺术的中心和原发地,就是中国。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和中华文明同时诞生并成长的艺术。
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经历过“结绳记事”的阶段。后来,各国相继发明文字,从图画字到成熟文字的出现,一般都经历了从状物象形,到抽象定型、以形表音的阶段。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文字都以拼音文字的形式呈现。
中国因为幅员辽阔,部落众多,加上南北气候、山川等存在重大差异,不同地区居民语言发音不一样,这就使中国文字始终具有“形、音、义”一体的象形文字特色。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笔画多寡不同、形态各异的点线编织体,并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唯其如此,方能跨越地区语音差异的障碍,实现交流)。这就使中国的文字天然拥有造型艺术的特质。每一个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赞誉:“形美以感目”。
中国文字的形式美构成了中国文字书写演化为纯艺术的物质基础,但促成这一历史蜕变的实现,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追求文字书写的形式美的意识,应该从文字草创那一刻起就诞生了。但很长时间,书法还停留在实用书写阶段,并没有超越书面语言工具的范围。我们翻阅书法史,从早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开始,直到宋、元、明、清,到空前繁荣的中国当代书法,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四千年的繁荣。通过考察历史文献可知,在汉朝以前,汉字的书写基本上还局限在实用记录范围。那时候追求形式美,但为政治和生活服务。大概在东汉中后期,文字发展实现历史飞跃—— “隶变”,中国文字从古文字时代,跨入了今文字(隶书)时代,书写的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隶书之兴,带动了笔法的解放,同时引发了汉字快写形式语言体系(草书)的勃兴。汉字多变的字形、毛笔柔软的笔性和多样化的线条的创造力、中国人天然的对“写意”形式的爱好、官方正统哲学“经学”的烦琐考据和僵化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了那些时代人的精神追求,使来源于生活的文字书写,在书写力度、节奏和生命情感活动的某些特征方面发生“结构性形式重叠”(形式同构)的时候,部分书写活动脱离实用生活,向纯审美世界倾斜和升华。这就导致了东汉末期草书艺术高峰的出现和“草圣”张芝的诞生。书法,在社会实用的功能之外,分离出纯艺术的倾向。从此,中国书法就以艺术和实用同体并蒂的形式存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立足于文字书写的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培育了一代代风格卓异的书法大家,形成了众多风格不一的表现体式和艺术流派,也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艺术理论、教育观念,既丰富了中国艺术美学的思想体系,也构建了中国传统学术中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学术门类——书学。这在世界艺术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可谓一枝独秀。
而在当代世界多极化、多元文明并存的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展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多样化的世界文化格局,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作为中国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门类——书法,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青年知识群体,加强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认知和修养,提高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鉴赏力、领悟力,提高在国际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非常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新时代做好文化文艺和高等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书法是中国艺术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书法不能缺席。为了帮助青年朋友更好地了解书法,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有关书法基本技能训练的教材。它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了解书法最精华的部分。这里面既包含技术规律的阐述,也包括人文品格的诠释。为此,我们采用了这样的编写框架:第一大板块,可以称为“经典学习”。这一板块以篆、隶、楷、行、草五体为主干,提举历代有影响力的名碑名帖,通过“选字解析”——选择用笔与结构具有典型性的范字,逐字进行技巧分析,为学习者架设俯瞰书法形式与技法的高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书法形式的创造规律。通过附设“集字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味的练习渠道,以便消化吸收掌握所学技巧。另外也能做到“学以致用”,将从古典碑帖中学到的书法技术,尽快用于艺术表现与创作。第二大板块是“阅读思考”。主要选择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艺术文献,内容涉及常见的书法典故、历史传说、书法理论名篇、人物、事件、名作等,供大家阅读。从这一板块,大家可以看到第一板块背后的东西,即隐藏在书法视觉形式背后的、那些支撑书法作品人文品格与内蕴的精神性元素。两大板块结合到一起,就可以给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书法艺术“镜像”。
梁启超说:写字是中国人的第一等娱乐。确实,在传统社会,书法是一门“显学”,中国知识群体,几乎无人不钟爱书法。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人物,包括名君、名臣、名将、名诗人、名作家等,无不热爱书法,拥有浓浓的翰墨情怀。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加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人文内涵,是文化文艺和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衷心希望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能有助于书法艺术在青年大学生公共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推广,借此为夯实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推动书法艺术的国内国际传播,提供一点微小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