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

微表情
作者: 姜振宇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6.30
折扣购买: 微表情
ISBN: 9787505750227

作者简介

"姜振宇 心理应激微反应科学院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国内多家公安、监察、纪检机关办案顾问 中国纪检监察院常邀教师 国家检察官学院常邀教师 专为中国“FBI”上课的微表情导师 《吐槽大会》《最强大脑》《非诚勿扰》《我们恋爱吧》等热播节目特邀嘉宾。"

内容简介

\"◇◆内心的情绪一定有外在表现吗 内心的情绪一定会有外在表现,因为这些内在的神经系统状态和外在的表现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不像思维那样可以纯粹地保留在大脑中而不露痕迹。 人体所有肌肉的运动都有生理作用,脸上的肌肉运动也不例外。比如:皱眉,除了可以表示愤怒、怀疑、痛苦之外,还可以间接将眼睛的上下眼睑部分闭合,影响视觉系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如图3-1;抿紧嘴唇,除了表示不高兴之外,还可以在喝苦口药水的时候阻止本能向外吐出的欲望,如图3-2。也就是说,我们司空见惯的脸部表情,除了能够表达意义之外,还直接或间接具有生理方面的作用。有的生理作用现在仍然有效,有些已经从远古时代有效进化成今日的本能。 以威胁的表情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提升上唇露出犬齿的动作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生理活动,很多野生动物在搏斗之前都会把嘴张开,露出尖利的牙齿。这样的面部(动物确实也有脸啊)动作,本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情。如图3-3所示。 当然,人的表情可以表达更丰富的表意。例如:在友好会谈之前,先彼此微笑,据理力争的时候,则常见双眉紧皱;在听说模范夫妻突然离婚的消息后,睁大眼睛表示“怎么可能”;遇到自以为是的人侃侃而谈时,会不经意地撇嘴一笑(用比较学术的话说,是单侧嘴角上提)以示轻蔑;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怒目而视,甚至破口大骂;看恐怖电影的时候,倒吸一口冷气的同时,眼睛睁大,一股寒意穿透脊梁;送别已逝斯人的时候,伤心的人双眼黯淡无神,为了强打精神,还得将眉头提升。 所以我们要在此明确两个问题: 1.有情绪是否一定会有表情?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着重强调的前提是,真的有情绪产生。 在不需要抑制或伪装的情境下,情绪一定会引发比较饱满的表情,能够充分表达情绪的质和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会遵循很多社会准则,所以随意的情境不多,很多时候情绪的表达都要受到约束和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表情就会比较隐晦,甚至出现“面是心非”的伪装表情,如同人人带着“社交面具”一样。不过,与面具不同的是,人的脸不可能保持完全的静止不动。 在有情绪产生的前提下,脸上的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受命于神经系统的指令(死人是不会动的),都具有特定的意义。或者,用我们带有职业病特征的说法,是具有分析价值。即使面沉似水,眼睛的轻微移动也能表达出当事人的内心状态(详见第10章)。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只要有情绪出现,就会引发面部的表情。这些表情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定包括真实的情绪反应,还可能包括经过加工和控制的伪装表情。 2.有表情是否一定说明有情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 从出生开始,多年的积累会让人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常见的表情,对于演员而言更是容易,好的演员甚至可以在2秒钟之内精准地控制某一只眼睛默默流出眼泪。 因此,仅仅观察到表情,并不能确认行为人内心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在心理测试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通过观察表情的细微变化来确认内心状态,必须添加一个必要的步骤——有效刺激。有效刺激是指根据被测试人的具体状况,设计刺激源,有效引发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真实情绪一旦产生,就会通过表情表达出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过滤假的,捕捉真的。 ◇◆微表情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控制和伪装的表情数量,要远远多于能够真实表达情绪的表情数量。虽然有些真表情转瞬即逝,随即被压抑或替换为表演,但只要细心捕捉,还是可以透过这些短暂而细微的变化看到表情背后的内心。这样的表情可能持续时间很短,面孔上肌肉的运动程度很轻微,但即使像眼球的轻微移动这么细致的变化,也具备一定的意义(还是要注意在有情绪的前提之下)。我们将这种不受思维控制的,可能由情绪引发,也可能是习惯使然[],持续时间短暂或面部肌肉收缩不充分的表情,命名为微表情[ ]。每一种情绪都具备特定的微表情形态特征。 之所以用“或”来连接“持续时间短暂”和“面部肌肉收缩不充分”,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微表情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微表情既可以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时间短通常决定了面部肌肉的不充分收缩),但也有单独符合“面部肌肉收缩不充分”这一个条件,但持续时间长的表情动作。例如,保持着微笑的大部分主要特征的面孔上,搭配了一个轻微的眉头上提,这个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眉头的轻微上提源自额肌中束不充分收缩。眉头充分上提,是悲伤的典型特征。因此,掺杂在笑容中的这个轻微的悲伤表征,也属于我们研究的“微表情”范畴。 ◇◆不同的人,微表情是否相同 这是最后一个需要说明的基础问题。不同的人,出现了高兴、愤怒等情绪后,脸上的表情反应都一样吗?不同人脸上的相同表情反应都代表了相同的心理状态吗? 人能做出的表情非常多。如果单独计算参与构造表情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组合数量,这些肌肉理论上可以构造出的不同面部形态数量远远超越你的想象[],这当中还没有计算收缩程度的不同。 当然,不是所有形态都能称为表情,但也可以想见表情的丰富程度。在不同社会生存的人,可能具备某些独特的面部表情用于交流,这些表情很多是后天学习到的。不过,从达尔文老先生到保罗·埃克曼教授,很多前辈学者都已经科学地证明了人类共存的几种基础表情。达尔文用进化理论厘清了这种共通性表情可能存在的原因,保罗·埃克曼教授亲身赴新几内亚原始部落探索原住民的表情,因为那些原住民没有接触过所谓文明社会的人,没有机会模仿学习。这些可敬的研究让我们确信,以下几种情绪产生时,人类的表情特征是共通的: 愉悦、悲伤、惊讶、厌恶、愤怒、恐惧。 这里只提出六种具有共通表情的基础情绪,更多细节的变化不在此处提及和讨论,请参阅各章寻找详情。 除此之外,因身体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共通表情还有疼痛、困倦、吃力,也具有跨地区、跨文化的人类共通性,我们也会在书中加以探讨。 什么情绪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日常生活中,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情绪和状态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敬畏、贪婪、猜疑、偏执、嫉妒、愚蠢、怜悯、失望、期望、悔恨、得意、轻佻等。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语描述的不是人类的情绪,而是某种外在的表现,或多或少掺杂了主观评价。 我们做过一个小实验,将“失望”这个词提交给20个不同的人,让他们想象并描述一个人失望的样子(外在表现),所收回的描述记录就有很大差别。有的人描述为默不作声,转身离去;有的人描述为暴跳如雷,大声训斥;有的人描述为勉强一笑;有的人则描述为一声叹息。 因此,对于这些具有褒贬含义,不是直接表示情绪的词语(应当是个中性的名词),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 \"◆各大热播节目特邀的微表情心理学嘉宾。 姜振宇是《吐槽大会》《最强大脑》《非诚勿扰》《我们恋爱吧》等节目特邀的心理学嘉宾,在节目中普及微表情知识,获得王力宏、孟非、朱亚文、陈乔恩等人以及众多粉丝的一致好评。 ◆中国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研究NO1。 姜振宇作为心理应激微反应科学院院长,是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研究NO1。他是国内多家公安、检察、纪检机关办案顾问,中国纪检检察院常邀教师,国家检察官学院常邀教师。专为中国“FBI”上课的微表情导师。 ◆市面上唯(一)有实证研究做基础的微表情心理学作者。 作为心理应激微反应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帮助侦破众多复杂案件。本书经过15年研究积累 ,25家司法机构联合支持,超过1000小时刑事案件录像总结而成。 ◆什么是微表情 人类拥有六种跨种族、跨文明、跨地域的通用情绪和表情: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情绪用于处理不同的刺激,表情则是人类的另一种交流方式,比语言更真实,更准确。更重要的是,这六种情绪和它们所驱动产生的表情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如果能够通过对表情进行的拆解,分析出面孔背后的情绪,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微表情有什么用 我们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同事、伴侣、合作伙伴、朋友…… 有时,对方出于一些“小心思”,会隐藏内心真实想法。 如果掌握一些“识人读心”的小技巧能帮你更好的读懂对方,可用于职场沟通、商务谈判、团队管理、恋爱交友等。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