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梁
ISBN: 9787515311579
林洙,**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11年的艰难岁月。林洙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梁思成、林微因与我》等书,编有《建筑文萃》《未完成的测绘图》《大拙至美——梁思成*美的文字建筑》《佛像的历史》《梁启超家书》和清《工程工部做法图解》等书。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 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 术。 技术与形式。中国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它在中国文明萌生 时期即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 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带挑檐的坡屋顶。木框架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 ,幕墙的**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中国建筑的墙与欧洲传统房 屋中的墙不同,它不承*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或不设 。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 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高度的适应性使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 。 当中国的构筑系统演进和成熟后,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 出来,它们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纪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规范由于采 用斗拱而得到丰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边它承托木梁 ,在外部它支撑屋檐。一攒斗拱中包括几层横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 的垫木叫“斗”。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 伸出得远一些。在演进过程中,斗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 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较大;后来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斗 拱可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于框架结构使内墙变为隔断,所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单幢房 屋之内部划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国的住宅是由这些房屋 组成的。房屋通常围绕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数量不定的多个院子。 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多的太阳光,在夏天阳光为挑檐所阻挡。除了 因地形导致的变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建筑物。 历史的演变。中国*古的建筑遗存是一些汉代的坟墓。墓室及墓前的门 墩——阙,虽是石造的,形式却是仿木结构,高起的石雕显现着同样高超的 木匠技艺。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至今没有发现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漫长时期里所造的木构建 筑。但从一些石窟寺的构造细部和它们墙上的壁画,我们可以大略知晓8世 纪中期以前木构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 ;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响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 年,它们是在石崖上凿成的佛国净土,外观和内部都当作建筑物来处理,模 仿当时的木构建筑。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门门楣石刻(公元701—704年 )准确地显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肃敦煌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洞窟的壁画 中画的佛国净土,建筑背景极其精致。这些遗迹是未留下实物的时代的建筑 状况的图像记录。在这样的图像中,我们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从中 追踪到斗拱的演变轨迹。 这些中国早期建筑特点的间接证据,可从*本现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 它们造于推古(公元593—626年)、飞鸟[飞鸟文化指6世纪中叶(公元552 年)佛教传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5年)一百年间的文化]、白风[白风 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5年)至迁都奈良(公元710年)时间的文化]、天 平[狭义指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748年),广义指整个奈良 时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公元810—833年)、贞观(公元875— **3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事实上,到19世纪中期,*本的建筑像 镜子一样映射着中国大陆建筑不断变化着的风格。早先的*本建筑可以正确 地称之为中国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还真是出于大陆匠人之手 。*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鲜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 奈良东大寺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 中国现存*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它单层七间,斗 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地雄健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 国性灭法后数年。佛光寺大殿是**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 术**的黄金时代。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 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的艺术珍品。 唐朝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 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P41-44